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胃虚有寒,呕吐,手足冷,烦躁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胡希恕】这一段书不应该列到这(阳明病篇),这一段主要是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对于治呕的一个鉴别点。一个是虚寒,一个的确是热有饮,这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上是不同的。那么小柴胡汤有小柴胡汤证,也很好辨别,但就这一点上(呕)是相同的:小柴胡汤心烦喜呕;吴茱萸汤也有时候烦躁、呕吐,但它(吴茱萸汤)烦躁、呕吐是胃折腾的,闹得厉害,那是躁多烦少。那么这一段,虽然我这么讲,但是不应该列在这,大概它应该列到太阴病里就对了,因为(吴茱萸汤证)虚寒嘛,胃虚有寒饮。
“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也不光只治食谷欲呕的,可以有很多(适应症),后面还会讲到。那么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很多,胃虚有寒饮,冲逆头脑,头疼头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遭遇很多这个方证。有很多美尼尔氏征,头一晕腾就要吐,吐得挺凶,那吃吴茱萸汤就好,你们在临床中可以试验。再一个是偏头疼尤其是右边偏头疼,大概都是用吴茱萸汤。同时它也治胃疼,胃疼也得属于虚寒有寒饮的这种情况。治头疼、头晕,只是呕吐、恶心。
但是它(吴茱萸汤证)不是阳明病。之所以它(吴茱萸汤证)搁到这,又搁个“属阳明”三字,这都是王叔和干的。王叔和他记这个书的时候,他一遇到阳明就往(阳明篇)这里头搁。究其实“属阳明”也可说是“属阳明胃”,所以我们顶好就把它改成“属胃也”。(这类名不副实的情况)有很多,后边还有。
所以(309本条)这个虽然说是“吐利”,利并不厉害,以吐为主的,当然里头的水多,既吐,下边也利,不是一点也不利,同时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气全败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设胃气败那种手足厥冷,前面(条文296条、298条)的就是的,只躁、躁烦,不得安宁,死证是那样的。那么(本条)这个手足厥冷,气往上冲得厉害,水气冲逆的太厉害了,胸中的大气受阻碍,手足也逆冷,这个用吴茱萸汤。我常用,不但治这类病,而且在临床上西医说的梅尼埃氏综合病的头晕,这个方剂(应用)很多。只要是晕得厉害又吐,那准是吴茱萸汤证。就在门诊上我也没断用。
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这个方子是温中健胃祛水,吴茱萸汤专治水气上冲。可这个方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可不行。你像柴胡剂那个呕,(若用吴茱萸汤)那不行,吃了就坏了。“阳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那就是“属上焦也”,那就是柴胡证(得汤指得柴胡汤)。所以说真正有热吃吴茱萸汤,越吃呕越厉害,在“太阳篇”里有(提及)。
(金匮要略方注)咱们前面讲桂枝治气上冲,而吴茱萸是治水上冲。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水本来停在胃里,“呕而腹满”,这就指上腹,水往上冲逆,所以上腹比较满,甚至于胸满。这个就是胸满了,“呕而胸满”。水由心下向上冲逆,所以,要是呕、胸满,说明水气上冲,那用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这个方药最常用不过了。由于水上冲有很多症状,胸满是其有所体现的一个症状。底下也有了,一会儿再讲。这个方剂,是以吴茱萸为主的,吴茱萸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呕了。凡是胃停水,胃虚的多,所以他搁人参、大枣,就是补胃之虚了。
那么(吴茱萸汤)这个方剂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胃老虚,还是停水,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这个方应用很多,等底下讲完咱们再多讲讲。
水气往上冲,吐涎沫是一个症状,头痛、头晕全是,尤其头晕最多见了不过这个书上没有。我在临床上通过实践经验,很多的头晕是吴茱萸汤证,可是得恶心,起码得恶心啊,吐不吐也得恶心,一动就要吐。
我们讲过很多了,胃停水,头晕、头眩、头冒,都是水气冲击大脑的问题。吴茱萸汤啊,治水往上冲得最厉害(这种证型)。所以现在临床上的梅尼埃病,很多是吴茱萸汤证,这在临床上你们可以试验。这人头晕厉害,不敢动,一动就要吐。呕是个要紧的症状,呕是吴茱萸汤的一个主症,如果(再有)头晕或者痛,都可以用吴茱萸汤,吐涎沫这是它的症状。
所以(吴茱萸汤)这个方剂,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吴茱萸汤治胃疼也挺好。但是吴茱萸是个大温性药,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我们在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是实热,吴茱萸可要小心慎用。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是有呕,都可以用,都好使。在临床上这个方子最经常用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