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方剂介绍

【症状】(误治用涌吐、泻下后)胃胀满、气上冲、头晕眩、脉沉紧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胡希恕】本条开头搁个“伤寒”,伤寒就是无汗的太阳伤寒,依法当发汗,不能够吃吐下的药,“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误治呢?表不解,气上冲。

  里有停水,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吃泻药,则表不解、气上冲,所以气上冲胸。携带着水,那么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逆满。我方才讲了,吐下都伤胃气,胃虚,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

  “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满就是满,逆就是从下往上来。

  “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这是胃有停水的一个主要症候,胃停水就头晕头冒。“脉沉紧”,这就是里有水,咱们讲《金匮》就有了,说里有水饮,脉大概都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紧呢?紧也主饮主寒。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本来这个病也是里头有停水,(但)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这全(是)错误的,影响(产生)气上冲,水也伴着气而上冲,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症候。

  这个症候怎么治呢?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用前面那个方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降冲气。加苓白术就是利尿。

  “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你看这个它也照顾这一点,(即)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这个(病症)本来是伤寒,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得吃发汗药?可是这个情形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就应该用后面这个方子--苓桂术甘汤,吃这个就对了。如果再发汗,错上又错了。(当然)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表自然就解了。

  这个方子(苓桂术甘汤)也常用得很。不是发汗后,不是吐下后(也可以用啊),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明显,那么这个方子(苓桂术甘汤)再加上泽泻就挺好。如果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桂术甘汤)的情形,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尤其女同志最多(见),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经血不利,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

  这个方子(苓桂术甘汤)最常用,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要是加上泽泻,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但)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我感觉有点燥似的。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就可以用)。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神经官能病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无故眩晕,这类的病大概都多是停水,气上冲。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的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桂术甘汤)都行。

  (金匮要略方注)这个方子咱们讲过了,“心下有痰饮”,就是胃中有水饮。“胸胁支满”,有饮都是胃虚,寒饮乘着胃虚往上来,人感觉胸胁支满,从下往上谓之支,就是咱们感觉逆满。水往上冲呢,人脑袋就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缭乱,就是眩晕。

  “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是我们常用的,为什么搁苓桂术甘汤呢?主要是胃虚,气夹饮往上冲,所以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另外加上苓、术,使水从小便走就得了,这也是所谓温和之法了,这药你看哪儿有寒药,都是温。这就根据痰饮上来的,这个在心下部位属胃,也是痰饮的一种了。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讲过了,它主要治胃水,胃有水就容易目眩头晕呀,所以用药大概都有茯苓、术,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

  那么这个方剂呢,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重用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这个方子就是降气冲、利小便,给水找出路了,大概饮都由小便利之,另外搁温中健胃的药,你得看情形了。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