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用水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外感病误下)胃脘胀满,不疼痛
【组成】半夏半升用水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剖开
【用法】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胡希恕】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半夏泻心汤证)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是心下痞硬,是胃虚而邪凑的这么种病,后面有解释现在我先这么说。
柴胡剂,它是胁满,(在)两侧,(而)不是心下。既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
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包括了(三个方剂的鉴别点)。
我们看看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人参这个药,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但)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人参)是补虚。药也有它的症候,人参补虚,在于胃虚,而且限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本书。我们平时用它(人参)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吃了有害无益,咱们说它(人参)补气,也有道理,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胃要不好,就津液不行而气虚,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148条)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半夏泻心汤)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主要是硬,心下痞硬。
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胃虚则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祛热邪,这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它治呕。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统统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行。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干姜更温,都是祛水的。不光有热,同时由于胃虚,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里头有振水声,肚子里面呱啦呱啦叫唤,另外还有腹中雷鸣,大便溏泻,这个方子(半夏泻心汤)全治的。那么在这儿他只是提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全证(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半夏泻心汤证)必有这些症候,或者下利,下利它也治。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溏泻,肚子呱啦呱啦叫唤,心口这个地方感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金匮要略方注)呕而肠鸣,水气不是只在胃,在肠子也有,所以(下面)腹鸣、肠鸣,上面呕吐,这也是有水饮了,同时心下痞。在半夏泻心汤里头,心下有两层关系,一方面是胃气虚,心下痞硬,是人参证,方中有人参嘛;另一方面,是黄芩、黄连的心下痞,是泻心汤证。(两种痞)半夏泻心汤兼而有之。在《伤寒论》里头常说心下痞硬,痞硬也不只是人参证,但凡是人参证一定心下硬;同时也存在黄苓、黄连证的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不但治呕,也治下利,因为黄芩、黄连是治下利的药。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都是燥药,它们苦燥,所以能够祛水,能够止利。(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剂寒热并用,一方面胃虚有饮,用半夏干姜袪饮;搁人参、甘草、大枣,补胃之虚;另外搁黄芩、黄连,解烦解痞当然这个病有时候有烦躁。临床上心下痞、烦躁、呕吐、肠鸣和下利,(半夏泻心汤)这个方药都治。但是“痞”不只是泻心汤的痞,有时候是痞硬,痞硬就是人参证了。痞硬,也包括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也常用,甘草是三两,我们再多搁,就是甘草泻心汤,搁四两,也可多搁到五、六两,五、六两现在说就是五、六钱了。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治疗上差不多,全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你们看看《伤寒论》对照一下就知道了。甘草泻心汤前面讲过,狐惑病中它治“蚀于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加量,就能够治口疮,挺有意思。你要不加量(甘草)就不行。(甘草泻心汤)也是咱们临床上常用的办法,但是治“呕而肠鸣”这是一致的。
寒热错综之证,用药可以寒热错综来用,一点无误。所以现在的(有些学识浅的人)看到开的方子,又有黄芩、黄连苦寒药,又有干姜、半夏辛温药,他不明白。其实古人之所以这样配伍,是因为病就是寒热错综的。既上边有热,下边的确有寒,水气在肠鸣里流走,就是虚寒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