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方剂介绍

【症状】大发汗,四肢厥逆(冰冷)

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

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胡希恕】底下这句是反过来说的,说假若“重发汗”,就是咱们给吃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当然是假设说的。这个病,主要是亡失津液,你还大发其汗,而又加烧针迫其汗,(这种)出汗也最凶了,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治疗)啊,这个病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虚极,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当然)这是个假设。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为什么?此下利只是身疼痛,这个表证并不是实证那个样子,由于先下利,里头那样虚,这个时候没有用麻黄剂发汗的情况。下利,津液有所损失。


  (金匮要略方注)“呕”咱们前面讲了很多,(几乎)全是水气往上冲,往上来才呕,所以病在膈上嘛。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小便复利”,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征象了。那么身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的现象,这个身微热,正是虚阳外越,就是古人说的阴阳离决之象,虚阳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冷。

  那么可见这个人的“呕”(呕而脉弱),不是一般的呕。“呕而脉弱,小便复利”,上呕吐,下溲数,是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是虚脱的样子,所以底下说“难治”。

  这些症状是相互矛盾的: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小便不应该利;要是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有热是危笃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最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

  四逆汤主要是温中,温就是温胃,胃气恢复一点,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他的办法。这个地方仲景的书说得相当好,(危笃之证)这不是随便(按后世方就能治疗的),咱们现在见着脉微、肢厥,就用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虚寒危证)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人参是微寒,哪能用呀!这个(虚寒危证)就得温中,恢复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生机。

  那么吃这个药(四逆汤),脉弱、厥,恢复了,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他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虚寒危证)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那非死不可,用前头讲的小半夏汤可不行的。

  四逆汤咱们讲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这个方本来是从甘草干姜汤来的,加附子。凡是虚寒、阴寒重症啊,都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像炮附子、制附子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附子。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熟附子)要多用一点,(这个情况)用一枚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分成三副,那一副很轻了,所以非生附子不可。咱们现在用制附子,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