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炒,甘草二两炙,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后可出现轻度心烦,服第二次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方剂介绍

【症状】胸肋满、微结胸,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心烦,往来寒热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炒,甘草二两炙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后可出现轻度心烦,服第二次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胡希恕】“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太阳伤寒是没有汗,(随后的治疗)已经发过汗,而又用过泻药。五六天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正是由表传少阳病的时候。(治疗的时候)没详察(证候),这个(治后的症状)说明搞错了“发汗”,当然(倘若)表不解而没有少阳病的证候,可以。但是发汗不解之后,你要要好好看一看了。如果表不解(只)用桂枝汤,(而)不能吃泻药。古人也有这么个陋习。遇着病先发汗,不好了就吃泻下,先汗后泻,这都是一种成套(约定俗成的错误套路),这个错的。你得辨证啊!那么如果表没解,(而又)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

  “胸胁满微结”。胸胁满是柴胡证、少阳病。“微结”者,里也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这是我用柴胡桂姜汤的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柴胡桂姜汤利于大便干。这很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说)这是个偏温(方药),其实(我认为)大便稍,用这个方药都要泻的。微结,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厉害,不是像阳明病或者像结胸证那么结的凶。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已发汗而复下之”就丧失津液了,啊,所以小便不利。同时也有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也不下行。这是两种问题了:一个是津液丧失得多;一个误下(而致)有气上冲。桂枝量用得挺重嘛,用三两。气往上冲,就诱之水上而不下,所以有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微结嘛,里头有热,则渴。胃里头没停水:则不呕。所以我们用柴胡桂姜汤,(病机)是最清楚不过的,我常用这个方子,内里头没水,有热。

“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心烦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

  “此为未解也”,这个病仍然还没解除,“未解也”是两个问题,一个多少还有表证,一个少阳病整个也微结。都冲着“微结”来的,“微结”是,不是整个结于里,而外边证也没解呢!所以仍然还是以柴胡为主来治疗,里头合用桂枝甘草汤多少也解表啊。

  这个方剂,我们在临床上有这种无名的低烧,你们试验试验用这个方子很好。他(患者)没有其他的表证,但是现一些柴胡证,我用这个方子治低烧治很多。(这些低烧似乎)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像肝炎有低烧用这个方子也可解除。

  这个方子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这个方证,“渴”,所以用瓜蒌根(天花粉)牡蛎。我们方才讲了瓜蒌根、牡蛎,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瓜蒌这个药有润下的作用,尤其加上咸寒的牡蛎在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像大便干吃这个(瓜蒌牡蛎),调大便;有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就是小柴胡汤证,(又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的时候气上冲,有微发烧,就是有表证。这一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可以用的。那么其他呢?与般的柴胡证大致相同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用的也相当重,用半斤,我们现在说就是 24克了。瓜蒌根,也是用得挺多的。瓜蒌的根,就是现在说的花粉了。天药粉这个药是苦寒治消渴,本身就治渴、解热,并有缓下作用。(瓜蒌根)可是对于宽胸的作用,它不如瓜蒌实,瓜蒌实就是整个瓜蒌。看你治什么,要是祛痰宽胸,用瓜蒌不用瓜蒌根;要是祛热解渴,用瓜蒌根(天花粉)不要用瓜蒌。

  这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它都好。为什么呢?瓜蒌根这个药还有点儿补药(作用),有点强壮作用,咱们也是常用它所谓滋阴。人久病虚衰无力,那么,心下多少有点满,这个满有两个问题:一个有微所结,有微结;另一个气上冲。它有桂枝甘草,它解这个(气上冲)作用。

  (金匮要略方注)柴胡桂姜汤更是《伤寒论》的方子了,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个“但寒不热”,他不说是牡疟,因为所现的还是柴胡证,有胸胁满,起码得有胸胁满,在《伤寒论》这个方剂有这些情况: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的症状在《伤寒论》里面有。这个“但头汗出”出汗只头上汗出,有气上冲嘛,所以方中大量用桂枝甘草。那么在《外台》里头,柴胡桂姜汤光说治疟疾,治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但必须现柴胡证,就是“疟脉自弦”,而不是牡疟那种里头有水造成的情况。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凡是合乎柴胡桂姜汤这么一种应用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我没有对它这样试验,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疟疾比较少。我一个朋友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他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疟疾就打响了,真好使!他说你要是加加减减的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们俩同学,他后来在一个大学当教授。他在南方的那个时候啊,当教授的钱也不够花,他就给人治病,他医道也挺好。江西那个地方疟疾多得很,他说就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忙不开他说我全靠这个(治疟疾)维持生活,没用其他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这也不是瞎说,可见治疟疾选这个方剂(的机会)最多。

  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像微结,不是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也觉得这个地方堵堵拉拉的(编者按:拟音),你要摁着,多少有点抵抗。身上没有汗,单单脑袋出汗,“但头汗出”有气上冲…(中日录音皆有音频缺失)要是有表不解的情况,用它也可以的。吃这个药呢,冷丁儿吃他(可能会)烦,烦什么呢,不得出汗。再吃呢,汗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啊,在治疟疾里头用的范围挺多。

  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林亿的附方了,在仲景书里头疟病篇讲到蜀漆散这个地方,已经把辨证论治的主要精神和治疗大法基本上都包括里头了。所以林亿他们从旁的书找出这么三个(附加方子),但是还是不全。那么仲景的意思呢离不开柴胡证,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都可以有。那么也有不是整个方子,(而是要)有些变化,临床上还要加减、变通。就像刚才我举的例子,在温疟(治疗)不是整个(只有)像他说的白虎汤证,那么(如果出现)柴胡证有热、烦等这种现象,那么(选用)小柴胡加石膏就对了嘛。总而言之,方剂得熟,在临床上才能多方面来应用它疟疾这篇看起来挺少的,其实里面挺全面,并不太少。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