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分三次温服。

方剂介绍

【症状】痰多,口干舌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冷、手脚麻痹,气从小腹往上冲到胸腔,脸红像喝酒一样,小便难,脑袋眩晕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

用法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分三次温服

【胡希恕】“青龙汤下已”,服青龙汤下后,上面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类情况好转,“已”是下之后病就已的意思。可是,这个反应呢,“多唾口燥”。口燥就是吃小青龙汤的一种效验,在《伤寒论》里有,小青龙汤证里有饮本来不渴,吃完小青龙汤之后,渴者寒去欲解也。胃里的水没有了,饮病就是要好了。还有个相反的(症状)“多唾”,如果里面没饮了,不会多唾,仍然多唾说明这个饮没完全好,还有饮;但是已有效验了,有口燥了。所以青龙汤下已。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种重的症状减轻了,但痰饮还有,也较轻,口燥了嘛。

  看看脉吧,“寸脉沉,尺脉微”,寸脉沉者说明里有水,沉脉就是有水。不是说寸脉沉、尺脉不沉,尺脉也沉啊,比寸脉沉得更厉害了。一看脉沉,知里还有水;而尺脉特别微,是沉而微呀,微者,此无阳也,就是没有津液,在这块呢,就是没有血,血少、血不足。

  “手足厥逆”与“手足痹”应该联系起来看,由于血虚达不到四末,所以四肢厥而手足痹,痹者麻痹不仁,也是血少的一种反应。吃完小青龙汤后,人的虚相毕露,主要由于血少、血不足,所以手足厥而麻痹。

  同时有些症状,“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为什么气上冲?支饮的病常不是一下子就好的,当然开始时胃里的水没有了,(但可能)底下的水还往上来,反而导致气上冲得挺急剧,气上冲与奔豚证差不多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这个气冲也就伴着水上冲。

  “其面翕热如醉状”,由于服小青龙后,水是去了一部分,但胃里有热了所以胃热则其面翕然如醉状,颜面就像喝醉酒那么红。

  那么气上冲不是永冲不息,冲了,又回去了,水也就下去了,“因复下流阴股”,气不冲了,水也不往上而是往下走了。“小便难,时复冒者”,往下走了,又冲,气冲于上,水也往上不往下,小便就难,这个人又感觉脑袋眩冒。

  这都是水与气冲的问题了。吃完小青龙汤后,小青龙汤主要的证是解决了,但又出现这些现象,相当复杂,又虚、胃又有热,但主要还是气冲,气冲是最紧急不过的危症,时而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而下流阴股,下来了,不那么冲了,然后又冲,水又上去了,水上而不下,小便难,时复冒。这些问题都说明气冲是当务之急呀,所以,治病从哪儿下手,从(患者)最不好的地方下手。这时候治气冲是要紧的,所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这个方剂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发展的)。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讲过了,它治气冲心悸的是桂枝、甘草两味药。另外加上茯苓,茯苓治眩冒,当然这里面也有心悸。祛水,这里的冲气,是夹着水往上来,所以它搁苓。五味子治咳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桂苓五味甘草汤)这个方子就是降气冲利水而治咳。在这里呢(前面有“久咳数岁”的背景交待),虽然是治气冲,还得兼治咳,所以他用桂苓五味甘草汤。

  那么这个方剂倒不常用,为什么呢?它比较简单一些,只是气冲、小便不利而有咳嗽,可以用,但这个方子用的机会不太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