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

方剂介绍

【症状】热利(脉数、下利、身有热),痢疾,便血,里急后重

组成白头翁三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可加大黄)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

【胡希恕】那么“热利”呢?他一个个也在底下讲了。他说“热利下重者”,下重就是里急后重了,蹲肚,白头翁汤主之。

  这几个药相当的好。这几个药都是苦寒,都起收敛作用,唯有白头翁,它能够治痛又能够逐血。你看《本草》上就有,逐血就是它有些祛瘀作用。所以脓血便用它(白头翁)是相当好的。而且这几个药啊,都苦寒收敛,这个收敛作用是(源自)苦寒,有消炎、止利、止血的作用。

  那么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们要遇着这个病,比方说遇着热利下重,只是用这四个药(还要再加味大黄),我记得我哪一回做报告我还说过呢,白头翁汤可用,要加大黄。你们在临床上遇着(热利下重),你们随便加,没有错误的。不用加太多,就搁6克就行。

  这个书上白头翁二两是错的,白头翁应该三两。这几个药是等分,全是三两。白头翁在这儿(本书版本)二两,在《玉函》它就是三两。这个分量(二两)是错的。它(白头翁汤)是以白头翁为主,(白头翁)这个药也是三两。

  热利,前面(第361、363、367条)都讲了,脉数、下利,身有热,或者渴而下利,脉数,这都是热利,前面讲了。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361未解。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血,以有热故也。

  那么(本条)这种热利,以至于下重,这就正说明是痢疾那么可以用白头翁汤。

  如果血便这一类的,下血,我在临床上遇着过赤痢,拉下的那东西就血汤子,没有粪便。这种痢疾厉害,说死就死。这个(赤痢)你要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在(《金匮要略》)妇人篇上有,说“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阿胶对于赤痢非常好,同时再加点儿甘草。

  这个方子(白头翁汤)最常用了,一般的痢疾没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呈现柴胡证呢?那你用大柴胡加石膏那类的办法。所以,张仲景的一部书,注重到最后是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证,非到这个地方(方证)不可。


  (金匮要略方注)这又是一段。“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可见上段“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的下利,不是热利,而是久利不愈的病。真正热利便脓血,里急后重,那用白头翁汤。

  白头翁这个药,是我们最常用的药之一。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这四味药都是苦寒药。可是,苦寒都有止痢的作用。苦寒的药,不一定都是涌下,有的是起收敛作用。这几个药全是收敛,有止泻的作用,尤其是白头翁。白头翁这个药多少有点止血的作用,止痢、止血,所以对脓血便有好处。

  但是“下重”,就是里急后重,只是用白头翁汤(有点欠缺)。通过临床还是加大黄好。原书中白头翁二两是错了,白头翁应该搁三两。“不愈,更服”这个药不像桃花汤,即便多服也没有问题的(桃花汤若一服愈,余勿服)。

  那么真正里急后重,要加大黄好;若是血便,要加阿胶。咱们遇到的痢疾有的是,尤其急性痢疾,下来的东西就是血汤,这种痢疾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比较好,大黄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不一定有里急后重。病菌感染的这个痢疾不好治,大便就像秫米饭的米汤那个样子,红的,那里头其实都是血。这种痢疾也是热痢,用白头翁加上甘草、阿胶比较好,这个我也用过。

  本段说的是一般的热利下重,可以用白头翁汤。如果里急后重得厉害,里急后重就是蹲肚,就是自下,这类的大概都要搁点大黄,书上没有(说要加大黄),这是根据我临床实践的体会。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