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小柴胡汤证误下后)心下坚痛,微烦,呕吐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大黄二两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另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恐怕不是大柴胡汤。
【胡希恕】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不同的,没有人参了,把小柴胡汤的人参、甘草去了。由于呕得厉害,生姜加量了,生姜是五两。由于心下急,他搁枳实、芍药,芍药也有点缓下的作用。另外应该有大黄,这个书上没搁大黄,不对,有大黄,大黄二两,应该有,方后注的有,他说“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他说还有一个方子是有大黄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这是林亿他们在后头注的。所以这本书有些错误,原先这个本不是一样的,有的本没大黄,有的本就有大黄。这个本就没有了,其实应该有的。
你看看大柴胡汤不搁人参,为什么?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病由表往里传,就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加人参使着病不能再往里传,(另一个)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大柴胡汤就不然了,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里实了,里实是病实了,那么这时候再补里不行了,补里了就像咱们现在比方说就是关门抓贼:得想法祛病了,病在哪块儿补哪块儿就不行了,所以(大柴胡汤证)这块儿非祛病不可,(若用)人参反倒碍事了,不能搁。他搁枳实、大黄芍药,这是必要的。所以那个地方虚,邪没到那儿你要补;邪已经来了,邪在那儿成实了,你非驱邪不可,那你还补什么补了,越补病越实,那就坏了。
所以大小柴胡汤的药物不同,主证则各异。头一个,小柴胡汤这个阶段,胃里头一点儿病没有,邪没进到胃里头去,那么加强胃气,使得邪不往里头波及,而且扶正以驱邪,那是对的。邪已入于里了,再补里就坏了,补里也是补邪了,所以这阵儿非驱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里自安。所以(大小柴胡汤)用药是不一样的。
(金匮要略方注)这个地方也很好,当然是有柴胡证,肯定的,可是单提“心下”,这与承气汤不同。我方才也讲了,承气汤,比如大承气,它通便,对下边起作用厉害。大承气汤的形成,是由下往上,开始燥屎,大便干,逐渐往上影响到胃影响到胃那就很重了,我们方才讲的那节就是了(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他说潮热谵语者实也,不能吃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不能吃,里头有东西了,不光在下边了。要是能食呢,但硬尔,大便硬了。总而言之,也得用大承气汤。
可是柴胡剂与大承气汤不一样,柴胡剂“由心下来”,两胁、心下(而承气剂由下往上影响到胃)。所以我们用药呀,该用下剂,若病在胸胁心下的部位,你要用承气汤一点用都没有,不信就试试,总要配合柴胡,它治胸胁啊所以大柴胡开始就告诉你“心下急”,心下急就是心下这块儿较憋,不但憋,你要按它还疼,这就是心下急的症状。
那么大柴胡汤证,它(《金匮要略》)在这里略去了,为什么略去了,在《伤寒论》里讲得很多了,读书的人在这里会想到它有大柴胡证,呕逆、胸胁满是准有的。但是大柴胡汤证它这个满“在心下、两胁,不是在底下”,这个症状你要是不用大柴胡汤而用承气汤,没用。用三物朴汤,也没用!
所以用药,你不按他这个书上说的去用,你就掌握不了。认为什么上焦的病,动辄用大柴胡汤加减,(这是不对的啊,是误治)它不在底下,你搁泻下药攻大便(是错误的),所以大承气汤一再强调,有燥屎,到这个份上,用大承气汤去治,才是用它(大承气汤)的火候啊。(此处《金匮》条文)它不说心下如何如何,当然要到心下了,大便再硬,那更了不得了,那非大承气汤不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