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去节(水浸泡),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方剂介绍
【症状】风湿病,全身疼痛,发热,傍晚冷的时候更严重(疼痛)
【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水浸泡),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用法】以上几味药锉为麻豆大小,每贴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掉药渣,温服,微微出汗即可避风。
【胡希恕】这个和上段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两样,病者“一身尽疼”和上边这个“烦疼”(一身烦疼)是一样的。“发热”,上边麻黄汤证也不是不发热,也发热。(在本条)他特提出发热也有点道理,因为这个方子偏于寒,所以他搁的生薏苡仁。“日晡所剧者”,“日晡所”就是日将暮的时候,那么这个就同阴雨不是一个道理,凡是这种风湿,都是遇寒者加剧。这个“日所剧者”与“日晡所发热”的那个阳明病不一样,这个只是就风湿说的,这个风湿,阴雨天、刮风天,以至于日暮的时候都要加重,这是它的特征。那么由于这个“一身尽疼、发热”,所以它不是纯表证,它是风湿,那么这个病到这个时候,他提出来了:怎么得的呢?
大致是“汗出当风”,或者是“久伤取冷”。这个“汗出当风”啊,仲景这个书与那个“湿从外中”还是有所不同,他这个解释很好:我们人之所以汗出,一方面是散热,夏天人都爱出汗;另一方面,人也排泄废物,我们人有很多废物要从汗腺排出的。那么正在排出的时候当风,风一闭塞,使欲排出的东西瘀在皮肤之内,那就变成湿了。出来就是汗;要出不来,外边风一闭,它就是在里头待下了,这就是湿。偶尔一次是不要紧的,要是经常这样,久而久之,应该排出的毒素留到里头,哪个地方有空隙就到哪去,最有空隙就是关节,关节、筋骨相接,都有空隙,湿是最容易蓄积到这个地方。如果蓄积到一定程度,这个东西有毒质,刺激组织,就能发炎,关节痛就能发作。古人对于这是有经验的。或者久伤取冷,久伤取冷跟上面是一个道理的。咱们夏天出汗,找个背凉的地方,汗马上就下去了。再就是吃点冷东西,汗也闭塞不出了。都使欲出而未出的汗,隐到里面为湿,原因就在这里。得这种病的人大致如此,我就遇到几个人,夏天跑到树荫凉底下睡觉去,睡完后起不来了,就得了这个病。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啊,古人也看到这些案例,所以,这种解释还是蛮好的。
说“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也让你斟酌适合于哪个方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它是从麻黄甘草汤发展出来的,加上杏仁和薏苡仁,也解表祛湿痹。薏苡仁这个药,治四肢拘挛痛,又是一个利尿药,跟苍术是一样的。但同时它(薏苡仁)有解凝作用,如果湿在里头凝结得厉害的时候,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像硬皮症有时候都可以用生薏苡仁。
不过这个药寒,你们看这个方剂就看出来了,麻黄汤中桂枝不要了,桂枝偏温;同时它不用苍术,苍术是辛温,它用生惹苡仁,薏苡仁这个药是个寒性的利尿药。也就是说我们遇着的风湿关节炎偏于热,那么这个方剂就合适。同时它里头没有桂枝,那种往上冲的力量没有,所以没有气上冲,换言之就是脑袋不疼。这个气上冲,你想脑袋头面,得了表证,脑袋的血管都蹦,这也是往上冲的一种表现。那么麻黄甘草汤这种反应(气上冲)很小,同时得厉害麻黄、甘草、杏仁,这个喘觉着急迫。同时,热明显,所以本段前面搁了个“发热”。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斟酌具体情形(决定用方用药)。
所以它(麻杏薏甘汤)与麻黄汤加术,从这个文章的(原文词句)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但在临床上却是有分别的。
头疼明显,又偏于寒的,我们用麻黄加术;这个(麻杏薏甘汤)也是麻黄剂,同是类似麻黄汤证,当然也是无汗,但是他头上(的症状)并不那么明显,那么由于麻黄杏仁加甘草就是麻黄甘草汤,治喘相当有力量,喘得厉害同时偏于有热,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在临床上让你斟酌,所以都搁个“可与”,不说“主之”。他这也是给你两个例子。所以(风湿)急性发作的时候,你看他不搁附子,你要用适合的发汗的法子,合乎哪个方剂你就搁哪个方剂。同时,根据这个病之寒热,你搁一种利尿药要分或寒或热,所以我们治关节痛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加术,有的时候加薏苡仁,在应用上多少有些出人,他这是示范了两个例子。
假如说,既不是麻黄汤证,也不是麻黄甘草汤证,那么,有这种关节痛呢,像有自汗等症状,就是桂枝汤,桂枝汤证加减也可以啊,其他诸如葛根汤加减都行啊,所以他这是举个例子给你啊。我们研究这个书呢,知道这个,也可以知道那个(举一反三),他这个人要是项背强得厉害,你当然是用葛根汤了,麻黄汤治不了。那葛根汤加术,可不可以?当然行,那毫无问题。所以在临床上,在(所示范)方剂的这个基础上(让你灵活变通,举一反三)。(这里谈的是)需要发汗(的例子),那么这一类的关节疼痛在初得的时候,就是急性发作的时候,发热怕冷很明显,那脉当然是浮了,你用这么个法子就可以了,但是不局限于这两个方子,他都说“可与”,就是临床上需要你去斟酌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