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开,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如果能得汗出的,就会痊愈。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现疼痛的,可再给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过大。
方剂介绍
【症状】风湿关节疼痛,四肢无法屈伸,汗出,短气(胃有水),小便不利,怕风,身体微肿
【组成】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开),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如果能得汗出的,就会痊愈。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现疼痛的,可再给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过大。
【胡希恕】桂枝汤加术附、桂枝甘草加术附、桂枝去芍药加术附,这是我们治关节痛常用的方剂。那么疼得厉害,气冲的明显,用这个(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汤咱们前面也讲过了,它也解表。“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它(甘草附子汤)有桂枝他是要发点汗的。'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他说:能吃,也不那么出汗了,还烦,那么你再给他吃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开始的时候用一升,这个药太重,你可以吃个六七合开始的时候这么吃,逐渐增加。这个(甘草附子汤)也比较常用。如果我们遇着风湿,气冲的厉害,小便不利,用这个方子比较好。
(金匮要略讲注)你们看看这一段讲得挺好。“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掣痛就是牵扯痛,也就是拘挛痛不得屈伸,拘急得相当厉害,这个疼比上边厉害,“近之则痛剧”,你不用说翻身,有人靠近他,他都感觉疼得不得了,他怕人家碰,这是因为他疼得厉害。“汗出短气”,汗出,表虚证。短气,小便不利,气冲的关系。气上冲胸,所以呢,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胃有停水,人就短气,这书(《金匮要略》)后头有“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则悸”,那么由于水不下行,它就往上来,在胃的时候人就短气,这由于什么原因呢?气上冲。“恶风不欲去衣”,这时候恶风挺厉害,表虚,由于汗出嘛。不欲去衣,说明入了阴寒的状态了。《伤寒论》上有:可是外边有热,但不欲去衣,寒在骨髓,这是真寒,这就说明也是入了阴虚证。那么汗出的也多,恶风寒也甚,甚至于不欲去衣,那么这个阴寒比上边那个甚,所以疼得也比较厉害,感觉到上冲,或者也身微肿,湿也比较重。这要用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它由桂枝甘草汤来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啦,在《伤寒论》有个桂枝甘草汤,就桂枝、甘草两味药,就是桂枝汤把旁的(芍药、生姜、大枣)都拿掉啦,所以这个方子主要治上冲、心悸。桂枝治上冲,治气上冲。
那么这一段就是:气上冲得厉害,水不得下行,所以身上也多湿,胃里头也有停饮、停水,所以它短气。那么他用桂枝甘草汤作基础,另外加术、附,就是(用于主治)气上冲得比较突出,而湿水也比较重,但是外边身上并不重,可见(表层)组织里的湿并不太多,短气是里头湿。而且阴寒也比较重脉不用说,比较而言更虚涩了,这就是桂枝甘草汤证,而又有关节痛、风湿相搏,可以用这个方子(甘草附子汤)。那个是桂枝去芍药基础上加附,如果湿重也得加术。所以(仲景)他这个书就是这样子:这一段偏于湿,那一段湿比较少,搁在一起看就知道了。如果这个湿或者是微肿,里头又短气,无论是内外湿多,这个术、附必要用的,因为附子一味药也能治痹痛,而如果湿轻呢用一个药也行。这都指的是人阴寒的状态。在(风湿)急性发作的时候,没有附子证你不能搁(附子),那就用前面我们讲过的麻黄加术、麻黄杏仁薏米甘草。但是,一转到这个阴虚证,就是阴证的虚证,那必要配伍附子不可。所以这两段全是(说这个道理),只不过(具体应用的时候要注意)用法上要有些出入,我们遇着疾病不会恰好就是某某方证,比如桂枝甘草加附子、苍术。临床上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加术、附这种办法,我们应用得最多。一般的慢性关节疼,脉不是浮的,而且得病的日子也比较长,大概都是(要用)这类的方剂,等我们都讲完了,再谈谈治风湿痹这个病。
这个方剂,“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能食”,可见他前头不能吃,寒盛了就不能吃。吃了药之后,能食了,可是还“烦”,这个病还没有完全好,再吃不要给他吃一升,可以吃五合,开始恐一升多,附子吃多了,可以少吃点,吃六七合为妙。这就是任何一个方子,古人都用大锅熬出来,勾几回吃,一回吃多吃少有关系。现在我们则是用量有关系,同是一个方剂,量大与量小,大有问题。所以咱们为了谨慎,量就小一点,小一点不合适,就逐渐往上增,也没有关系的。“恐一升多”,一回吃一升多,一升就是一碗,也并不太多,那么可以吃六七合。
到这个地方,他把这个湿讲完啦。这个湿有两大种,一种讲的是里湿,由里边发生的,由于小便不利,里头停湿,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发黄,他没有详细讲,后头另有黄疸这么一篇,到那里就详细讲;另外也有湿痹,只是湿也能得湿痹,那个湿痹跟我们治风湿的方法都大致相同,所以,没有单独提出治法。另外,就是风湿。什么叫风湿呢?古人认为有风邪、有湿气,也就是人素体有湿,你要得了外感了,那就出来这个风湿的情况。得的原因呢?他就说什么汗出当风啊,或久伤取冷所致,这都值得去参考,那么至于古人说外边受邪等,也值得我们研究。但是这种规律是肯定的。所以他出的一些治疗(方法),在始得病的时候,在急症这个阶段,只是用发汗药加上祛湿药就行啦,麻黄加术、麻黄甘草汤加杏仁薏米,这就行啦。这些都是举的例子。那么如果日子久了,转入阴证而虚,虚极了叫“转入阴证”,那就得加附子,有湿还得加术。所以上边讲的湿呀,大概都交代了,当然这还是不够的,咱们等这一章讲完了,下次我再详细说一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