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附子汤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以上五味药,加三升水煮到剩一升水,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方剂介绍

【症状】风湿疼烦,无法自己翻身,一碰就疼,不呕、不渴,脉浮虚涩,大便硬,小便尿频

组成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用法以上五味药,加三升水煮到剩一升水,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第一次服后可出现身体麻木,约过半日再服一次,当三服都服完以后,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不用奇怪,这是白术与附子的药力在皮中,逐除水湿之邪未尽的缘故

【胡希恕】这一段《伤寒论》里面讲过,那么“伤寒八九日”,他搁个“伤寒”干什么?这(说明)开始是没有汗的,这个外形类似伤寒。要是伤寒八九日,常传里的;要是风湿始终在表,它不传。可是这个病呢,一开始尤其在急性期间,常常辨不清,所以这一段,就是由急性转到慢性之后的一个说法、这么一个例子,不是说得了伤寒病八九天风湿相搏了,根本就是风湿相搏已经有八九天了,开始时无汗,类似伤寒,所以他冠以“伤寒”两字。

  那“身体疼烦”,疼得令人心里烦,他不说“身体疼,心烦”,不搁“心烦”两字。疼痛的程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不能自转侧就是自己翻身都不能,得借助旁人,疼得自己翻不过身来。“不呕”,不呕者就是没传少阳少阳病喜呕;“不渴”,病也没有入里,没有传阳明,传阳明了胃中燥,口必渴,就是咱们讲的白虎汤证。不呕不渴,本来没有这个症状,搁这儿干什么?就是根据伤寒八九日(说的)。如果真正是太阳伤寒这种病,到八九天它要传半表半里、传里的。由于它是风湿,所以也不呕,也不,不往里传,也不往半表半里传。“脉浮虚而涩者”,就是脉不是浮紧。脉浮虚,这个虚是按着脉无力,脉你按着无力;涩呢?脉里头涩,跟滑相对。血液充实,脉在指下来去滑利;反之呢,它不但不滑利,摸着似有似无的,所以古人说脉涩涩滞不前,其实就是里头血行不清楚,所以涩脉主虚的、主血少,虚涩都是病极虚之后,脉跳无力,而血行又是似有似无的样子,按后世的话就是气血俱虚了,表证虚极了就要转阴证,这就是虚极转人少阴的一个证候,“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那么这个时候,不能够用麻黄剂,同时用桂枝汤都不行,桂枝汤证是脉缓脉弱,真要脉到虚而涩这么个程度,桂枝汤都不行,所以他这个话说得非常有分寸,当然他没有详细地说这个证候,他就是限定它是一种桂枝汤证,但是脉又虚,说明这个病已经由阳转入阴的这么一个阶段,所以他用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伤寒论》里有这么一个方剂。治风湿,则把这个桂枝加量,你们看看这个(方中)桂枝是四两,桂枝去药汤(桂)是三两。

  桂枝这个药,它不但能解表,还能够止疼,所以关节疼痛,桂枝这个药是少不了的。你看表证太阳病的时候就知道了,那桂枝汤以桂枝为主,麻黄汤身疼痛也得搁桂枝,所以桂枝解痛作用还是很强的,因为关节痛比普通的表证疼得厉害,所以他加量用桂枝。

  另外它加附子,附子在《本草》上说,解寒祛湿解痹,它有这些作用。如果是阴证,只加术是不行的,它不够,非附子不可。如果有术的症状呢?湿比较重的也得加,既加附子,也得加术。桂枝附子汤这个药我不常用,我用都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就行,就是桂枝汤加术或者再加附子,那好使得很,这个方(桂枝附子汤)当然也好使了,也没问题的。桂枝附子汤为什么去芍药呢?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收敛,收敛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药(芍药)它是寒性养阴,所以四物汤里有嘛,在补血剂里头它是养阴的。关节痛都是有湿,风湿嘛,所以对于治湿,用白芍的很少。那我们用桂枝汤呢,就不管它了,因为整个桂枝汤也治身疼痛啊。所以他特别地把白芍去了,这是古人的看法。当然去(芍药),我认为还是对的,因为白芍不利于祛湿。所以他也不搁术,光搁附子。

  在临床上,我们开始遇着这个风湿,全是太阳病的阶段,以后它就是表虚,只是用黄芪也就够了,那么再经久了,它就要陷人阴证,因为寒湿咱们现在说它是个阴邪,这个病人阴最快,所以八九天,脉就浮虚而涩,到这么一个程度就非用附子不可了。那么他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增量桂枝,改名叫桂枝附子汤。古人这个方剂严得很,桂枝去芍药汤治脉促胸满,要是风湿性的关节痛,桂枝量就不够,(桂枝要)加分量,主治不同,方名也改了,不说桂枝去芍药加桂枝,而说是桂枝附子汤。

  底下这一段有两个意思,说如果“大便坚”“坚”就是大便硬,大便不通;而“小便自利”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小便频数;“去桂”,这个桂枝要不得。再加白术,就是去桂加白术汤,方子就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这个白术(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苍术,他这个书写的全是白术。这一段呢,很不好理解,为什么大便硬、小便数还加术呢?这个有道理,利尿药不但治小便不利,也治小便利。对于小便频数,你看肾气丸证就是饮一斗,小便也一斗,肾气丸也是个利尿药啊。尤其老人的利尿,用真武汤挺好使,老人小便数,一会儿一遍。泌尿系机能有障碍不外乎两种,一个小便频,一个小便不利,小便频或小便不利都得调整泌尿这个问题,所以茯苓、术这类药,治小便利,也治小便不利。我们讲讲用术的道理。那么这一段书,不是里头有热,而是由于泌尿方面的障碍,小便数,丧失体液,大便才干,病是这么来的。那么你就不能再发汗了,小便数者就是发汗的禁忌,不能发汗,发汗最伤人的津液,所以桂枝用不得,他把桂枝去了。而且桂枝那个药也不利于小便数,你看小便不利都搁桂枝,为什么,它治气上冲。气往上来,水分就伴着气往上来……(此处中日录音版本皆略有缺失,编者自拟补文:所以,桂枝附子汤去桂;小便自利即频数,所以加白术汤。用了去桂加白术汤,小便就)不频数了,大便也就不硬了,自然就有(正常的)大便。同时,湿去了,痹痛也必好。所以,这段是这么个意思。

  (去桂加白术汤)原先方中就有附子,再加上术,这两个合起来,治一般的慢性关节炎,附子和术是离不开的,非常好使。这后面有解释,不是说术就能治大便硬,它是由于小便数造成的大便硬,尤其是术与附子为伍,最能治小便利。

  附子这个药的作用,无论你身上哪个机能虚衰,它都能够使虚衰恢复,比如说小便数,它是约束排尿的肌肉麻痹,就是机能衰减啦,有尿他就滴滴答淋漓不尽。附子呢,能够使机能恢复,加上术的力量,那小便就不会频数啦。咱们后头讲的肾气丸,这个药也有附子,更容易解释清楚(这个现象)。妇人转胞,转胞就是泌尿系的病,有曲折,所以小便不得利。那么吃肾气丸呢,就让组织更紧张,使得紊乱的泌尿系恢复正常,那小便自然就痛快啦。所以附子这个药,凡是机能虚衰,在临床上的反应是个阴性的反应,用它是没错的。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这时候加术,再配伍附子,反倒能治小便利,由小便利造成的大便硬。小便不利了,大便也自然就恢复(正常)。同时附子、术合用又能祛风湿解痹痛,所以都能好。这一段一般来看是不好理解的,你光知道这个术利尿就糟啦,你解释不明白。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这个“去皮”要不得,桂枝的作用就在它的皮上,去皮就剩一个干木头啦,什么作用也没了,所以说这是个错误。我们现在用桂枝四两就行,不要说去皮。因为有“去皮”两个字啊,后世又出来一个“桂枝木”,这是瞎说,把皮去啦,光木头啦,没有作用。生姜三两,附子三枚,附子的用量相当重,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就是桂枝汤去芍药,桂枝加量啦,也就是桂枝去芍药的基础上再加附子附子就是回阳祛寒,同时它也能够主治关节拘急痛,所以我们治不得翻身的关节痛,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可不一定都用桂枝去芍药这个方子,用桂枝汤加术附也可以的。

  底下(白术附子汤方)就是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可以看看这个方子底下的煎服法说得挺好。“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服用附子有这个毛病,我们在临床上都知道,附子有一些反应,有时候吃了,感觉身上麻痹,最常见的就是头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附子,开始用的时候,用三五钱是没问题的,最好先用三钱(就是10克),逐渐加量。你要是大量用,这个人常常头晕得厉害,如喝醉酒的样子,病人胆小就不敢再吃了,你告诉清楚就行啦。但是开始不要大量地用,逐渐增加,用个一两八钱的都是没有问题的,要不了命。附子这个药有毒,“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冒状就是脑袋昏冒,头沉,眩冒,不要怕,这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术、附这两个药,走皮肤逐水气,所以祛湿解痹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这个时候,此人如冒状,水还没去,这个是他的解释,这一点还是对的。这也是附子有毒的问题,不过这个毒药不坏人的,也不那么难受,只是有点头晕。我估计你要用10克没问题,逐渐往上加,所以开始从10克起还是比较稳当的。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