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以上几味药锉得像麻豆大小,每次用五钱匕,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水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待温时服下,过一定时间后再服。

方剂介绍

【症状】风湿病,脉浮,身体沉重,有汗,怕风

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用法以上几味药锉得像麻豆大小,每次用五钱匕,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水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待温时服下,过一定时间后再服。

  若有气喘的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有气上冲的加桂枝三分,下焦素有寒病的加细辛三分。服药后应当感觉皮中如有虫爬行,腰以下寒冷如冰,服药后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条被子围绕在腰以下的部位,使之温暖,微微汗出,即可痊愈。(加味药疑似有误,可忽略不加

【胡希恕】他给你还举个例子,“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风湿,脉浮”还在表,可这有个特殊,“身重”偏于湿,如果我们肌肉、组织里是湿多,就感觉沉,所以凡是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偏于湿多,同时表也虚,“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用麻黄汤不行,无论是麻黄加术或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全不行,那些都得是无汗的。那么这个用桂枝汤行不行?也不行它主要是表虚。

  黄芪的应用,我们来谈一谈。黄芪,我们一般说就是补气,这都是错的你们看看《本经》就知道了,《本经》说:“主大风,恶疮……”什么叫作“大风”?它就是人怕风得厉害,古人认为大风就是风邪,实际不是。就是表太虚了,这个气虚于表,就是表虚,那么什么叫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表,也就是说皮肤这个地方太虚啦,皮肤虚按照现在的生理学来说,就是皮肤营养不好营养不良。根据古人的观点就是:你哪儿虚,病就在那个地方不去,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皮肤虚,(所以)湿也好,顽固的“黄”也好,再就是“恶疮”,不会好的!营养不好,这个气要是不足于表,就不足以把邪驱逐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用黄芪,用黄芪“补气”是指这个说的。所以说这十全大补,那是开玩笑,表气不虚不能用。

  有一次,我见过一个人,也是个老医生,他自己得肺癌,就大量用黄芪我说你找死呢(玩笑),这肺结核是万万不能用黄芪,你们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刚刚讲出汗,麻黄为什么治喘呢?就是人排泄废物,我刚刚说有两三个(通道),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毒素的刺激使得肺脏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呼吸),喘就减轻了,麻黄治喘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肺结核呢?你如果把这个皮表堵塞了,那么废毒都加到肺上了,你越实表越坏,所以用黄芪来补气,这个毛病是大得很啊!尤其是肺结核,在末期上气不接下气,认为他气虚了,人参、黄芪往上开吧,这人死得非快不可,那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它(黄芪)不能治那个病。

  这一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认为皮肤出现特别(情况),汗收摄不了,汗出,而且恶风,特别敏感啊。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曾经遇到过,我是遇到过这人怕风怕得厉害,这屋子本来没风,真正有表虚的人,他还嫌有风,你拿个扇子,他都受不了。所以这里特别搁一个“汗出恶风者”,这纯粹是表虚。而湿啊,特别去不了,湿积累得多,身上特别重。那么这个治疗与上边就不一样了,要搁大量祛湿祛水的药,同时还要把皮肤虚也就是表虚给恢复过来,要是不恢复,那湿还要来,所以才用防己黄芪汤。这个防己黄芪汤用防己、白术这两个药祛湿利尿,力量都很大,同时搁黄芪、甘草,也有生姜和大枣搁到里面做引子用。这个方子大概也经过后世改变的,咱们要开其实就是把生姜、大枣开了就完了。

  这个方的煎法挺特别的,他说把上边这个药都锉了,像麻豆那么大,每抄五钱匕,一回用五钱匕,就把四味药豆大的这么一个,锉这么大,一回用五钱匕,五钱匕就是不到一两,是半两,这个匕就是古人取药的一个器皿,这个器皿有一定的量,有一钱匕,有五钱匕的,十钱是一两,这也就是半两。另外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水一杯半,煎剩一杯的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这后面的话要不得,这个加味都是后人搞的,这个方子也经过后人手了,在仲景那里没有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的,我认为这是瞎改的。咱们要用呢,防己用量也较小,用一两,白术七钱半,现在来说我们用防己、白术都得搁10克,黄芪多搁点也行,可以搁12克,甘草可以少搁一点,因为要祛湿,而甘草它不利小便,所以小便要是少,它就不能多用,搁3克或者搁6克都可以,大枣起码搁3个,姜可以搁4克。这个都是经过后人这么搞的,加味呢,更要不得了,“胃中不和加芍药”,张仲景治胃不和没有加芍药的,所以我向来不加,这个加味,都信不得的。而且这个方子根本没有麻黄证,若真是像他书上所说的喘,那是麻黄汤证,以麻黄为主要配伍的方剂,那绝不是“防己黄芪汤”,绝不是以这个方剂为基础。

  风湿关节痛,有喘的情况,那么头一个(麻黄加术汤)就是,第二个(麻杏薏甘汤)也是,那是麻黄配剂,绝不在这个(防己黄芪汤)基础上来加味(麻黄),这是瞎扯。表又虚又实,哪有那个事啊,根本就没道理,麻黄是表实,无汗用麻黄,既(然)出汗你怎么能用麻黄呢?既(然)出汗,也不会影响到肺上,若影响了也不是表证啊。所以这个加味呀,本书及《伤寒论》都收录了加味的法子,但我一概不讲这些。

  那么这个方子(防己黄芪汤)做汤剂用挺好的,我用过啊,身重湿重,湿重就要祛湿,同时恶风特别敏感,汗出,表虚得厉害非搁黄芪不可。

  这一段讲得挺好,他说这三个方子,虽然都是一个“风湿在表”,但各不一样,麻黄加术,以麻黄甘草汤为主剂加杏仁、苡仁(的麻杏甘汤)和黄芪剂(防己黄芪汤),我们在临床上治风湿关节痛在初起的时候常用,所以他举这么三个例子。概括一切了吗?当然不概括,像我方才所说的,也有桂枝汤加黄芪的,桂枝汤证,表特别虚,有关节疼痛,那也可以桂枝汤加黄芪,我也用过这个方子。所以临床上我们还是要具体用药,具体分析。《伤寒论》的方剂大家有时间还要好好看一看,这个方剂(防己黄芪汤)当然是《伤寒论》所没有的,这就是表虚,身特别重,恶风特别敏感而汗出者用这个方子。

  《外台秘药》说得很好。“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我刚才说的(防己黄芪汤证)不是风水,它这个(《外台秘药》)说(防己黄芪汤证)也叫风水,由于脉浮是在表嘛。可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其人或头汗出”,所以我们头一段(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说是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像越婢汤那个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而是“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它(防己黄芪汤不是真正的表证,表无他病就是没有身疼等这种情况。可见这个所谓风水(防已黄芪汤:治风水),不是很明确的表证的那种风水,这样解释挺好。

  主要的呢,“病者但下重”,水气就下嘛,下边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上都蛮好的,像没病一样,为和就是如平。“腰以下当肿及阴”,腰以下尤其腿,往上肿及阴,就是前阴了,那么腿是“难以屈伸”。冲着这个说法,(防己黄芪汤)纯粹是皮水,它没有表证,可是古人就(因为)形象像表(而说风水 ),所以对防己黄芪汤(的理解),这一节可以给我们做参考。假设我们遇到水肿,从腰以下肿,以致不能屈伸,那么我们用防己黄芪汤。看着像风水,可不是风水啊,它没有外感的证候,所以(防己黄芪汤)与越汤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这一段我认为它虽是附的,但可以给我们做个参考。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