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散
文蛤五两。以上一味药,捣为粉末,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
方剂介绍
【症状】口渴,一直喝水停不下来
【组成】文蛤五两
【用法】以上一味药,捣为粉末,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
【胡希恕】文蛤这个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就是带有纹的这种蛤,叫文蛤;还有种,古人把五倍子这个药名也叫文蛤。《医宗金鉴》说文蛤应该是五倍子,这个(我)不敢说对不对。考察文蛤就是花皮的那种蛤,也治消渴。五倍子是一个收敛止渴的药,在《医宗金鉴》书上说试验过用文蛤没什么效,用五倍子很有效。是否这样子,我没有试验过,有这么个说法。
“渴欲饮水不止者”,没有其他的症状,可以用文蛤来止渴。文蛤这个药,止渴还是相当有力量的。它就一味药,做成面儿,“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就是用咱们说的白饮和服了。
文蛤治渴欲饮水不止者,《伤寒论》里的五苓散条文中的文蛤散(《伤寒论》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是不对的,搁文蛤散那是不行的,“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不能用文蛤散,而且那个他明明还有外感。
那么,“渴欲饮水不止者”,这也是一种,渴欲饮水,怎么喝也不止,这还不是消渴吗?我们在治糖尿病的时候,可以加入文蛤。(文蛤也是)我们用的一种滋阴解热解渴的药物。如果他渴得厉害,可以加文蛤。我们现在药房里用的文蛤,就是带花纹的蛤,跟牡蛎差不多,牡蛎就解渴啊。
这一章一方面讲消渴,一方面讲小便利、淋。这个(仲景书上的)淋病与现在说的淋病有些出入的,古人可以说没有多少像后来说的这种后世的淋病,后世的淋病叫作瘴淋,在现在我们国家没有多少了,资本主义国家多得多。古人说的淋,就是小便淋沥,艰涩不通,所以本章题目标的“消渴,小便利淋”两种,小便利、小便淋沥不通,不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淋。瘴淋是一梅毒传染的一种淋病。
古人说的(病因病机)不过是风、火等的说法,以至于把结石淋都搁里头了。古人叫作石淋,石淋者就是膀胱结石。“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疼得相当厉害。“小便如粟状”,里头有小块,如粟状,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膀胱结石或者肾结石,都属于这一类的,古人把这个叫石淋。
(金匮要略方注)这个错了,你们也能看出来。“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怎么能用文蛤汤呢?文蛤汤是发汗药,在后边看看这方子,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所以错了。前面消渴篇说渴而贪饮者,应该是文蛤散。《伤寒论》的五苓散有这么一条(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说病发于阳,本来应该汗出,而以水噀、灌之,拿水喷,拿水浇啊,那么使热被劫不得去,人更烦得厉害了,因为表不解,热被冷水所劫而不得出就是不得出汗。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他说用文蛤散,事实上应该用文蛤汤,因为表不解嘛。
所以这两段弄颠倒了,不知是抄写(的错误),还是原先王叔和整理稿子的时候搞错的,这肯定是错了。吐之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你再给发汗就没有道理了,当然应该是用文蛤散主之。文蛤汤这个方药,它兼主微风,就是兼主有表证,脉紧而头痛。(但是,文蛤散证“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里头)
没有微风、脉紧、头痛的脉症啊。这是说方剂的作用,能解表,也能治头痛,而且脉紧,就是不得汗,这些作用正是五苓散那节(谈到的),你们看一看,对照对照,就知道这个是错了(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应该是文蛤散主之;渴欲饮水而贪饮,微风,脉紧,头痛,应该是五苓散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药,它是止渴,止渴后,他不再喝了,吐也可以好的,不致于再发,跟我们利尿是一样的(因为水饮而致渴,可用利尿祛水之法治疗)。假设里头渴,贪饮得厉害,只用利尿解渴的法子不行,就有用文蛤散的必要。
这里用文蛤汤是错的,文蛤汤这方子跟大青龙汤差不多,但是麻黄没用那么重,石膏也不那么重。文蛤汤就是大青龙汤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它这跟大青龙汤就差这么一点。大青龙汤有桂枝,没有文蛤。那么文蛤汤搁文蛤,当然是能够止渴了,但主要还是发汗剂。从底下这个煎法也看出来了,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所以(文蛤汤)这是发汗药。
这人已经胃中燥,吐完了渴而且贪饮,你再发汗,再夺水,还行吗?这明显错了。但是有些注家乱改,像《医宗金鉴》就是这么给改的,他改为“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他这么给改了,把脉紧头痛放到文蛤汤之前。其实后头这个(“微风,脉紧,头痛”)就说文蛤汤这个方剂的作用。旁人也有这么解释的,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咱们作为参考吧,你们回去看看这两段,把《伤寒论》五苓散那一节看一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