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研成粉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酒冲服十五丸,也可加至二十丸,每天服二次。
方剂介绍
【症状】腰痛,小腹拘急痉挛,小便不利
【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用法】上八味研成粉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胡希恕】崔氏八味丸本来在仲景书中,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是崔氏家传方,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大概也在《近效方》里面,(本方初载之处的)书名没写,大概是根据上面(条文中所说的《近效方》)。“治脚气上人,少腹不仁”就是脚气冲心。用肾气丸主要治下焦,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主要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情况,“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主要征候。咱们要记得,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征候。所以古人叫“肾气丸”,它是治下焦虚寒的。
肾气丸这个方子前面有,《伤寒论》里也有,它一方面治血痹,用大量的地黄,同时它也治烦热,另外,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英这个药,山茱萸是收敛强壮的药,这个药收敛得很,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泽泻、茯苓,祛湿。利尿药配合附子可以治湿痹所以这个方既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同时又有虚脱的情况,也治小便频“饮一斗,小便一斗”,虚得很,松弛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缩的力量,这时候也可用肾气丸。有桂枝,也治气上冲。
附子的量用得相当小,没有附子的话,连山茱萸、山药、地黄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机能沉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振兴。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附子;一般的机能沉衰,如阴证,没有不用附子的,它就能起使机能沉衰恢复的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
八味肾气丸这个药,没有什么祛寒的药,主要还是血液、津液虚,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这些情况掺杂在一起,主要是机能沉衰,咱们到后头妇科里还讲了,转胞病,输尿管松弛了,不那么通畅,叫“了戾”嘛,吃附子使机能仍然紧张起来,输尿管就不那么折叠了,小便就可以通了,所以附子是起这个作用。
现在六味地黄丸把桂附拿掉了,所以就什么也不搭。当然它(六味地黄丸)滋补还有些作用,有大量生地、山药、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如果还说治下焦、补肾,实际上它就补不了肾了。
(崔氏八味丸)这个药也叫“肾气丸”,也叫“八味丸”,名字挺多。
我们也常用肾气丸治腰痛,它不是凡腰痛都治。小腹拘急或小腹不仁,都属于下焦。肾气丸,名字很好,它是治下焦虚寒。没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你用肾气丸治腰痛,怎么能治?若真正有这种情况,或者是少腹拘急,或者是小腹不仁,而又小便不利,这种腰痛,吃肾气丸,准好!没有这些特定症状,人家腰痛,你就给人家吃肾气丸,说什么肾虚、补肾,这从哪儿看的?人家一说腰痛就肾虚,这不对!总而言之,(原因)就是不想辨证,嘴里念叨辨证施治,可就是不辨证。辨证到终点,准得辨到方证上。这个书(《金匮要略》)就这样,人家也没说是腰痛就吃这个药,你非得(有肾气丸的脉证),吃肾气丸才好。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你非得把这个掌握不可,不然的话不会治病。八味肾气丸咱们都知道了,常用。现在(有人)用六味地黄丸治腰痛,那更是瞎扯了。
(金匮要略方注)“男子消渴”(有人)总是说肾虚了,(我认为)就是下焦虚。下焦虚,应该小便不利,为什么“小便反多”?这就是(因为)下焦虚,小便失于收摄是由于组织上尤其括约肌弛纵,没有收缩力了,所以“小便反多”。
由于小便多,丧失水分,他一定渴,所以“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必然要消渴。“肾气丸主之”
这些(症状)说得很像现在糖尿病的证治。但是我们临床要注意,古人讲辨证,真正由于下边小便失禁而有这种糖尿病,(肾气丸)这个方子好使因为这个方子是恢复下焦的机能,它使“小便失禁”恢复正常,底下不那么祛水了,他的渴当然会好。但是真正的糖尿病有这种证候的很少。不要以为这差不多,能喝、小便也多,这是糖尿病的一种证候,遇到这种就这么治这是不对的。
我们总是要弄清楚,由于小便失禁(的肾气丸证)造成的消渴,它能用(肾气丸),不然的话不要随便用。消渴病大概都多热,那么这个(肾气丸证)是治阴虚证的(编者按:胡老所云“阴虚”,此处并非教材所言“阴津虚”,而是阴证且虚证之义)。
这又是(消渴的)一种,由于小便失禁,丧失水分,人要的,古人又立了这么一条。还有一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