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另一法四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方剂介绍

【症状】突然呕吐,心下(胃)痞硬,头眩晕,惊悸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另一法四两

用法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胡希恕】这个辨证更细了。“卒呕吐”,卒然间呕吐。有水饮呕吐,前面讲过可用小半夏汤;“心下痞”,停水也心下痞;“膈间有水”,跟上面一样,胃里停水往上冲逆,冲逆于膈间;“眩悸者”,既眩又悸。茯苓、泽泻、术都是祛水的药,茯苓治心悸。方才讲的泽泻汤治“苦冒眩”,茯苓也治眩,不如那两味药(泽泻术)治眩更为有力,但那两味药不治悸,既眩又悸用茯苓最合适了。

  你们看一看,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小半夏汤就这么点出人(编者按:指细微的差异),所以,中医的方剂细微得很,经方是这样子细透了(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后世的方子(相对而言)就没有这些(精细之处),你也看不出来这些(精细之处)。

  是否心悸就得用茯苓?得(有)水饮(的病机才行啊)。炙甘草汤也治心悸,那是血虚,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悸,那得用补药。一个症状不一定说明能用一种方药,如果是水饮的心悸,那肯定是茯苓证。所以这在辨证用药是最要紧不过的,可是现在咱们不讲这个(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也很久了!现在一般的治病啊,真想到这么细的人,我认为不会治不好病的。所以古人讲用药丝丝入扣,此之谓也,恰好啊。针对“卒呕吐,心下痞,间有水,眩悸者”,要是(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而是)用小半夏汤,这心绝对去不了,就是治一半丢一半,但坏不了,大致还是对的。

  这是最后做个总结了。“先渴后呕”,前面讲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是“呕家本渴”,小半夏加茯苓汤是“先渴后呕”,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这就说明喝些水不化,在这儿停着呢,“为水停心下”所致。一般人喝水,喝了之后就消化了,哪能就呕呢,所以呕者,全是停这里不往下。“此属饮家”,这不是临时的问题,这个人平常就是属于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据上边所说的症状呢,就用小半夏汤就行了,加茯苓总是有心悸,他不提了,就是略言了。当然要只是先渴而后呕,他呕完了,渴一会就不渴,那就用小半夏汤也行了,要有心悸,当然要加茯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