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方剂介绍
【症状】有水气,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口渴,或腹泻,或咽喉梗塞不畅,或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气喘的
【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
【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胡希恕】(小青龙汤)它根本是表不解为主,一般辨证来说,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内有饮,内里头有水饮,就这么个病,外邪激动里饮,症候就有些或然的症状。(依据是)看饮多饮少、人的身体强弱,症状百出,不一定(有固定的症状),尤其水饮这个病是最没有一定(之规的),你看也许头晕、恶心、呕吐、心悸,水饮的症候特别多,我们只要依证祛水就行。那么(再)有表证,当然宜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这个方剂是以麻黄、芍药、桂枝、甘草来解表,其他的都是温中祛饮的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也祛饮也治咳、饮逆。半夏也祛水,五味子也祛水。五味子咱们都知道治咳,它是一个祛水的镇咳药,它有收敛作用。那么细辛、干姜都是温中祛饮的药。里头祛饮,麻黄、桂枝才能发挥解表的作用。如果里头不祛饮,那伤寒表不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所以这一篇和我们前面那篇一样,那个根本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没有麻黄汤的情形你不能用麻黄汤,所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获苓白术汤就行了,是“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的那种情况。那么,这个(小青龙汤)就是麻黄汤证,我们临床上也常遭遇,外感冒,里头发热而咳,咳喘,这种情形是常遇的。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小青龙汤)要注意一点,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是一种寒饮,起码这个病(患者)不渴。(条文中)这个“或渴”,是由于误治,我们给吃了麻黄汤了,激动里饮,而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不渴,因为里有水饮则不渴,同时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药下去,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
但是真正的老人痰喘,用这个方子(小青龙汤)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痰没有黄痰,是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个加石膏的方药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我们方才讲的大青龙汤不是“不汗出而烦躁”吗?那么小青龙汤要烦躁呢,一样加石膏。
(金匮要略方注)那么小青龙汤呢?身上疼、发热恶寒这些症状都有的,但药非常温,绝不口舌干燥,更不能渴,所以(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必须要分清。小青龙汤麻黄用量相当小,才三两,是大青龙汤的一半,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小青龙汤主要治水气,治咳喘,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这都是袪痰、下气、定喘、治咳的药,有这一系列问题当然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它发汗没有大青龙汤厉害,麻黄用得少了但(小青龙汤)这个药偏温,真正有热吃上就坏,咱们治喘,假设真正是邪热特别重,你吃(小青龙汤)这个药就能吐血的,这个大家要注意。如果他烦躁,那千万不要吃它(小青龙汤),吃的话也得加石膏,小青龙汤而有烦躁症要加石膏的。
小青龙汤治溢饮,不如大青龙汤。所以他提出两个方剂都是以第一个为主的,虽然说“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以大青龙汤证为多,也有小青龙汤证,所以说小青龙汤也主之。上前那个桂术甘和肾气丸(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也是如此,痰饮、头眩的方治,以苓桂术甘汤证为多,肾气丸证为少,所以把苓桂术甘汤搁前头,但是“祛微饮利小便”这两个方剂作用还是相同的,有肾气丸证的当然得用肾气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