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水病,脉沉小
【组成】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胡希恕】“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细就是小,这个脉比较而言就是沉,不那么浮,这是少阴病。那么少阴病也在表嘛,所以风水也可以发生少阴病,不是不可以发生少阴病。“属少阴”就是这种水气病属少阴。
“浮者为风”,只是浮,就是前面讲的风水。“无水虚胀者,为气”,也有虚胀的,这在临床上我们也常见,看到它发肿,但是摁着没有水,不像有水时一摁没指、有坑,它没有(坑儿),这是虚胀,是气,气当然不能发汗了。
“水,发其汗即已”,凡是水肿,发汗就可以好病了,无论是少阴,还是太阳病的这种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沉,就是沉小了(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那个属于少阴病,得用少阴的发汗法子,少阴的发汗法子就得在发汗药里加附子,麻黄甘草加附子,这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咱们在《伤寒论》少阴篇就有了。
“浮者宜杏子汤”,杏子汤在本书上没有,那么各家的说法就不一样了。这个书(《金匮要略》)上说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在《医宗金鉴》他们说就是麻黄甘草汤加杏仁。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的。《伤寒论》上有,这说明是大青龙汤,回头你们翻《伤寒论》“太阳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用大青龙汤发之”。“无少阴证”,少阴证它脉沉小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一段就针对那个来的,所以如果脉沉小,这是少阴病,大青龙汤用不得。大青龙汤是越汤与麻黄汤合方,里头也有杏仁,古人或者管它叫杏仁汤也不一定啊,这是无从考据的。但是,我们就风湿这种病根据《伤寒论》又有“太阳伤寒,脉浮缓”这么个条文,“脉浮”它是属于风湿、属于风水,所以我们说大青龙汤比较合理。甘草麻黄汤加杏仁,那不叫方,加杏仁就能治的话,那么甘草麻黄也能治风水啊,如果是身疼痛,那更应该用大青龙汤。
这种风水,有两个讲法,一个是身不疼痛,另一个是身疼痛的。那么如果身疼痛,这种风水用大青龙汤更好,它本来就是要身疼痛的;就是不疼但重也可以用,根据《伤寒论》条文所讲。
我想大青龙汤更合理。麻杏石甘汤治不了,麻杏石甘汤不能够治水气的,还不如用越婢汤治水气呢。
这一节原则上讲得很好,所以风水不只是阳性病,少阴病也有的,这里提出来“属少阴”,与这个(阳性的)风水区分,所以说(阴性的风水)属少阴,其实就是风水而陷于少阴病,也得发汗。水都得发汗,在表嘛,不过它(阴性的风水)发汗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阳性病的发汗方法不一样阳性病得用杏子汤,杏子汤是个疑问,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是大青龙汤比较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