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温服八合,每日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腹胀满,发热,脉浮而数,饮食正常
【组成】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用法】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温服八合,每日三次
【胡希恕】腹满而发热,肯定是热,实满了,阳明病的现象,腹满发热。但是虽然发热十来天,可是脉呢,浮而数,这是太阳病的脉,“脉浮而数”,病还在表。那么假设十来天要是真正尽是里热的关系,人是不能吃东西的,这个地方你们都得对照《伤寒论》阳明篇,《伤寒论》有这么一节,“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215条)说如果能吃者,但硬尔,就是大便硬;不能吃呢,胃里头有东西了“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承气汤主之”。这个地方(《金匮要略》上的)都给这(《伤寒论》上的)做解释,所以这个书为一个人的手笔,前后呼应的,咱们也看得出来。那么这一段就是。如果真正是阳明病的那种实而发热,不会饮食如故了,它不能吃了,胃里头也要有所结滞。
那么现在还能吃,然脉浮而数,有表候,就这个证候来说,说明腹满发热,这个热既有里,同时也有表没解,所以用厚朴七物汤。这个地方很好,这就是辨证,仲景的文章啊,就是精,细如牛毛。你得把《伤寒论》搞熟,不然的话,这么能一读就懂呢?你看不懂啊!你怎么就知道又有表又有里呢?就一个脉浮数,《伤寒论》还有这么一节呢,他说:“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7条)(《伤寒论》这条)说的是没有表的关系了,(《金匮要略》这条)这里是有表的关系,“饮食如故”很重要,发热已经十天了,腹胀满,要真是阳明内结,一定波及胃,阳明病是由下往上,先大便不通,所以它在下边逐渐往上,最后影响到心下--胃的部位,十来天,可能影响,如果没影响,就不是专是阳明内热了,而有表不解的关系,所以脉浮而数。
治疗呢,两方面一起治疗。厚朴七物汤,桂枝去芍药汤合三物厚朴汤,物厚朴汤就是小承气汤加量厚朴、枳实,(主要用于)消胀,就是小承气汤证且胀得厉害。小承气汤证,大便当然是干了,阳明病嘛,突出表现在胀满,所以把厚朴、枳实这两个药增加分量。
另外有外邪,他用的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就是桂枝去芍药汤也治桂枝汤证,不过是气往上冲得厉害,把芍药去了。底下不那么实。所以用桂枝去芍药以解表,用三物厚朴汤以治里,表里同治,那么这个方名叫厚朴七物汤。
这段都挺好的,文章也够精致的。所以读的时候,《伤寒论》这个书非熟不可,大家还要好好看一看。我这么讲了,拿笔把这个地方记一记,回去找一找,看看《伤寒论》是不是这么说的。
至于这个方后的加减都要不得,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说了,(方后加减)都不要。
那么到这个地方,把腹满治疗讲完了,但是这个书你们看看,没有治虚满的,虚满只是在原则上说的,就是用温药。在《伤寒论》里有,下利腹满者,同时身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虚寒的腹满,非先救里不可,这是一;第二,咱们在《伤寒论》里还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剂也是温补胃而消胀的。那么他这里不说(厚姜半甘参),因为这个方剂参考以前(《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讲述)有可能自行推导出来。所以他就提出一个特殊的方剂,既有表又有里,特别提出来了(厚朴七物汤)。那么又有一个,里胀满得厉害,承气汤也得变化用,所以把小承气加厚朴积实(厚朴三物汤)。
他举了这么两个例子,当然是不够全面。我说的虚寒,这个书上(《金匮要略》)没有(列举相应的方剂),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嘛,当然因证而施了,总而言之用温药,哪些温药呢?我们学得很多了,像四逆汤、吴茱萸汤等都是温药,现吴茱萸汤证,腹胀满你再加点消胀药也行嘛。比方说呕而头痛,腹胀满,你(用吴茱萸汤)加厚朴积实不行吗?我认为行的。与方才说的那个方子(吴茱萸汤)合用半夏厚朴汤,都行。他这里原则上讲了,这个书就是略,《金匮要略》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