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以上诸药剉碎,每次用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使汗出即愈。

方剂介绍

【症状】温疟,脉不太紧也不太缓,有热无寒,骨节疼烦,时有呕吐,

组成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两

用法以上诸药剉碎,每次用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使汗出即愈

【胡希恕】“其脉如平”,温疟脉不能如平的,前头也说“脉弦数者多热”,温疟和我们说的温病是一样的,温病就是“但热不寒”,疟疾也有这么一种,类似这个温病,也是光热不冷,所以脉一定是快脉。这个为什么搁一个“如平”呢?看看方剂就看出来了,用的是白虎汤加桂枝啊,白虎加桂枝汤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这里面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啊,这个紧和缓这两个脉是矛盾的,缓是弱,既紧就不能弱,这里面既有桂枝证又有白虎证,白虎证是脉洪大的,咱们说的这个弦数也是(近于洪大)。它同时有桂枝证,脉又缓下来了,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如平”,如平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所以说其脉如平。要只是桂枝汤证呢,脉则要缓,浮而缓,搏指没力量,那也不正常。要是白虎汤证呢,脉弦数、大,也不正常。那么这两种证候结合起来脉反如平,如平也不是正常的,如平而已,换言之,紧不太紧,缓也不太缓。

  “身无寒但热”,这种反应是温疟的反应了。无寒但热,根据《内经》的话应该是瘅疟,在仲景那儿没提瘅疟。“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甘草汤证骨节疼烦这是表不解,还有表证;时呕,这个呕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他就呕逆。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用白虎汤的原方加上桂枝一味药。加在一起实质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合方。这个桂枝甘草汤,对于桂枝汤(而言)它是简化方子,它也是辛甘合用嘛,也是甘温解表的药,甘草是个甜的(药),桂枝是个辛温药,这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这咱们在《伤寒论》中都讲过。用白虎汤以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所以这个药服下去之后,底下都说得很清楚“去滓,温服,汗出愈”,让他出汗。我们前头说的可发汗(“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不是(只能)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不是的。这(白虎加桂枝汤)也是个发汗方之一。

  “其脉如平”没有少阳证的证候了,所以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一个但热而不寒的情形,没有少阳病柴胡证的情况了,所以是可以发汗的。前头都是简略地说。少阳柴胡证是不能发汗的,这在《伤寒论》我们都讲过的。这一段我们讲治疟疾(用白虎加桂枝汤,不过只有这么说)还是不够的由于本条温疟用到白虎汤,我们可以知道,有单独用白虎汤的机会。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你加桂枝甘草汤干什么呢,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了。如果再渴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还有一种,如果身疼,有呕逆,也未尝没有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的机会。所以(仲景)他这个书啊,在《金匮要略》里面不是像《伤寒论》那么详细说了。那么他就是举一个温疟(为例),对于温疟的治疗,你只得解热。如果不现柴胡证,你不能用柴胡汤。

  仲景这个书啊,主要讲的是方证,如果现柴胡证呢,你可以用柴胡,比如呕逆、胸胁满,有往来寒热,再有烦渴引饮的情况,那就是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就对了,所以总而言之得辨证。在这种温疟又有表的情况下,可能有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的机会。他在这里是举个例子,这个条文是白虎汤而兼桂枝甘草汤证,上冲得厉害,所以呕逆,没有柴胡证,头一句话就是但热不寒嘛!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现白虎汤证,可以用白虎汤;那如果白虎汤再渴,津液已经伤了,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那么如果现柴胡证呢?不是“但热不寒”,也是往来寒热,但是热得比较突出,那我们当然用柴胡剂加石膏的办法也可以;要(再兼)有桂枝汤证呢,那就用柴胡桂枝汤加石不也可以吗?所以读他这个书(《金匮要略》),你就得知道它和《伤寒论》是有关系的,《伤寒论》我们要熟。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