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射干/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方剂介绍

【症状】疟疾长期不好(超过一个月),邪气结为癥瘕,名叫疟母

组成鳖甲十二分(炙),射干/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用法】以上二十三味药,研为细末,取锻铁灶中的灰一斗,用米酒一斛五斗浸泡灶灰,待酒耗尽一半,放入鳖甲,火煎使其稠黏如胶漆,挤出药汁,再放入其他药末,煎炼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服七丸,每天三次。(《千金方》用十二片鳖甲,并且多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虫五分,无鼠妇、赤硝这二味药,和其他药用鳖甲煎汤为丸。

【胡希恕】古人也好,现在人也好,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大概这个病,“以月”,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这一段就说明,假设疟疾“以月一日发”,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多到一个月,大概就好了。如果一个月不好,那这个疟不可轻看了,那它就要发生底下说的“癥瘕”“疟母”的情况。古人说的癥瘕、疟母,就是摸到左胁下脾肿大了,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癥瘕积聚,所以它给取名叫疟母,趁着它没结实之前,赶紧急治之,用鳖甲煎丸。它要是日久已经牢固起来,当然就不好治了。事实也是这样的,在疟疾以后,发生半个月、一个月的情形,不至于形成脾肿大,假设久不愈,它是要有这个的,一般得疟疾后,它也遗留这种病,这个脾肿大,古人也见到这一点了。

  底下药是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还是用柴胡剂,根据头一句“疟脉自弦”嘛,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它就把那个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了,为什么拿掉甘草、大枣呢?因为甘草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若要)“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

  古人认为癥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个是瘀血,所以这个药它要祛瘀的;一个就是痰饮,所以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这个药以柴胡剂为主,它要治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看这个方里面有桃仁承气汤,有丹皮,又有䗪虫,尤其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另外它有一些行气的(药,如)厚朴之类,再有下水的,还有解毒的,像蜂巢它是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这个药以前有做的,现在大概武昌、汉口有做的。北京也有做的,但把这个方子给减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以前在杭州做过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过这个药,对于治脾肿大的确有作用,我们治肝炎的脾肿大用过这个药,那时候(没)有成药,现配这个东西(成药)挺麻烦。尤其这个脾肿大,不能求急治它是瘀血,你要是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虫丸,也挺好使的。

  这(鳖甲煎丸)主要治疟疾,它还是以柴胡剂为主的,配伍行气、泻下祛瘀、祛痰饮、祛水。这个药配伍挺麻烦,药味也多,有二十三味,弄成细末,“取煅灶下灰一斗”,这个近乎百草霜,与黄土的作用差不多。它是灰,对胃有好处,能够治呕,因为净用些攻破的药,恐怕伤中伤胃,(所以)它用灶下灰,用清酒一斛五斗,把这灰拿酒浸了,酒浸一半的时候,然后把鳖甲搁到里头,“煮令饭烂如胶漆”,灰见着酒一泡,颜色就变成黑的了,就像胶漆似的,然后绞取汁,再把其他的药搁里头煎,然后制成丸子,有桐子大小,空心服七丸,一天服三次,逐渐地这个药也可以加。

  这个药在《千金方》里与这里稍稍不同,《千金方》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分量比较大,还有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大,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不光有葶苈,还搁有大戟啊,还有虫五分,这里(䗪虫)也是五分,这个没有多大分别。可是没有鼠妇、赤硝,其他没有什么两样的。也是先煎鳖甲,也是用这种法子。

  这是一段。如果在疟疾里头形成了癥瘕积聚的,古人叫疟母,其实就是疟疾的后遗症,以疟为母嘛,由疟疾而生的,趁着它未坚固,趁着它刚形成,得赶紧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