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

方剂介绍

【症状】少阴病,出现腹泻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热,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不恶寒

组成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

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

【胡希恕】“少阴病,下利清谷”,这就是说少阴病传里转属太阴了,里虚寒之极了,食谷不化,“下利清谷”。

  少阴病(传里转属太阴),里头虚寒之极,所以下利清谷而手足厥逆。这个病常常有这种情形:真正到危重的时候,一点儿一点儿的浮阳,都现于外了,里面是一片沉寒,这个病最重,那么这个人应该恶寒而反不恶寒,面色也不应该赤反而面色赤。(本条)这个面色赤,不是前面的表不解不得小汗出的那个浮阳在面(23条),(本条面色赤)这是真正的虚候,里头极寒把人身上的这点热量都弄到外头来了,要虚脱之象。

  那么也有些特征出现:“下利”嘛,或者是寒刺激肠子,肚子也痛(“腹痛”);或者里头的水不光下利,水还往上逆就“干呕”;也有的时候下利伤阴太重,咽干,也可以“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利止脉不出,就是无可再下了,没有脉,脉不出。这就是一个虚脱之象,只能用通脉四逆汤。之所以叫通脉四逆,脉没有了,能使它复通。所以前面那个(315条)应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我们看看通脉四逆,就是四逆汤,也是甘草、附子、干姜,但是附子、干姜都加大用量了,附子也是用一个“大者”。附子有大小之分,那可相差很多很多。我问过药房(药工),附子大的有一两,甚至一两多的,一般的小附子轻得多。(通脉四逆汤)干姜搁三两,你们看白通汤干姜才一两多,差太多了。而且(通脉四逆汤)是分温再服,匀二剂。干姜这个药三两就是9钱,一剂是4.5钱,这很重了,要是强人呢,底下注了,还要加干姜,搁四两,四两酒更多了,那就是一剂药里头就是6钱了,现在就是18克了。

  所以通脉四逆汤就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而增量附子、干姜,温中祛寒。附子、干姜都有亢奋作用,机能沉衰了,像咱们说的虚脱,以至于心力衰竭,它都能振起机能。你看他这个书到这时候(机能沉衰至虚弱)没有搁人参,人参这个药也是个亢奋药,也是个补药,可是它不宜寒。真正到沉寒客冷、到了阴虚之候(编者按:胡老指阴性的虚证),人参用不得。咱们现在还是最迷信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机能沉衰至虚弱)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那只能用通脉四逆汤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将来讲到霍乱,霍乱病里头这个(机能沉衰至虚弱)例子多得很。

  底下也有些或然的症候,也用一些加减方。这个加减方,一点也没道理!这个时候你还加葱九茎,要是脉微欲绝,或者脉不出,你再发汗那还不是速其死吗?所以他这个(方后)加减一点也没道理,你们自己好好看一看就知道了。


  (金匮要略方注)下利清谷”,“而厥”四肢厥冷,这是所谓“里寒”了。但是反有“外热,汗出”,外热就指的汗出说的,身上多少也有些微热。那么根据条文的意思就是“里寒外热”。

  真正下利清谷又厥逆,这与前面讲的“其面戴阳”是两样的(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其面戴阳”那是在上头。表证要出汗,都要从上头出汗、上半身出汗,所以表证自然有气上冲啊。

  而本段“里寒外热”,这个热不是在表,颜面当然还是苍白色,它不是浮阳戴面,不是要从表解。它这个“汗出”,的确脱汗,这是虚脱的样子。凡是真正的阴寒重症,而外边再有点热,这都是所谓无根之火了,这都危险,虚阳外散的意思,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又加重了附子、干姜这些温性亢奋药,就是四逆汤。你们看看这个方子就可以看出来。附子用大者一枚,“附子大者”这个药的分量大于一般的附子,大的附子特别重。干姜一般可用三两,强人可以加四两,所以这两个药(相对四逆汤原方)都加重了,那么可见这种虚脱非得以温中(方药)恢复胃气为第一,不然的话是不能行的。另外,附子有亢奋作用,所以咱们现在的话说,附子强心,有强心作用。

  那么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时再汗出不止,这种热不是真正的热,这是虚脱的样子,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来挽救。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