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破开、黄连一两、人参三两,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伤寒中风误下)下利清谷(未消化),腹中咕噜叫,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

组成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破开、黄连一两、人参三两

用法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胡希恕】“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这样子(应汗解而下之),由于吃泻药,热邪内陷,而反为协热痢了,其人下利一天几十次。“谷不化”,下利太频了,不容易消化而都下来了,所以谷不化。这个不是四逆汤证的那个谷不化,那一个(四逆汤)是胃根本不能消化;这个(甘草泻心汤)是胃虽然能够消化,但是由于泻得快,也不化。

  “腹中雷鸣”,肚子里头叫唤,这跟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心下痞硬而满”,心下不但痞而且硬还满。这就是半夏泻心汤证那种心下痞硬而满。

  由于泻下的关系,伤了胃气了。后头有解释。“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搁个不得安,对于神经官能还起作用的。

  “医见心下痞”,这个大夫给吃完泻药,一看这个地方“痞硬”,不光痞还硬。“谓病不尽,复下之”,说这里头还有东西,还得吃泻药。

  “其痞益甚”,痞硬越来越厉害。这一个张仲景在后头给作解释了。

  “此非结热”,不是阳明病热结于里。“但以胃中虚”,这就由于你开始吃泻药,胃本来没病嘛,你把胃气给弄虚了。所以“客气上逆”,不但外邪(乘)胃虚而人内;而且里面的水,也算“客气”,也逆于上。“故使硬也”,所以这阵儿胃硬是这么来的。

  “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一个应该用甘草泻心汤来主治之这三个方剂你看差不多,甘草泻心汤这个药物变化更小它只是把甘草增量,原起三两,变成四两。甘草主要是缓急迫了,啊。那么这个方证,人不安宁得厉害,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其急迫了。

  但是这一个方子也不止限于这一个(心烦不得安)。你们看看《金匮要略》里头“狐惑篇”里头有。说“蚀于上者为惑甘草泻心汤主之”,就是现在咱们说的口腔溃疡这类的病。这个方子非常灵验,你们可以用。如果口舌特别干,加生石膏;那么烦热更厉害,再加点生地。这非常好使,我常用。用甘草泻心汤,如果口舌不那么干燥,就用甘草泻心汤就行,就起作用。方中的甘草,我常用生甘草,因为生甘草更能够祛热。所以古人拿甘草泻心汤治狐惑病,治蚀疮就是口腔溃疡这类的病,(我觉得)挺奇怪的,开始我也是试验,给人治疗,特别有捷效。

  (金匮要略方注)不应该是“喝”,而应该是“嗄”(音shà),“嗄”就是嗓音变了,声音沙哑,甘草泻心汤主之。什么叫狐惑病呢?古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就是“病字头”里搁一个“甘”字,就是小孩子最容易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病即“牙疳”,甚至于“穿腮”,古人认为这是虫子。为什么叫狐惑呢?古人也有他的道理,这个病发作无常,又没有一定的部位,而且反复发作,好了再犯,犯了再好,也就是如神灵似的,所以叫作狐惑。这个病的初起,也是恶寒发热,像太阳伤寒,所以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但是这个病已经形成后,就没有这个症状了,就不发热恶寒了。“默默欲眠”,默默就是没有精神。“目不得闭”,睡觉还不能睡实。“卧起不安”,烦躁;“蚀于喉为惑”,它主要讲是有蚀疮,蚀疮要是在喉,古人取名为“惑”,“蚀于阴为狐”,指的是下阴的前阴说的;“不欲饮食”,这是一个固定的症状,说明这个病还是与肠胃有关系,“恶闻食臭”,就是闻着食臭就恶心;面目呢,由于蚀疮进退的过程常有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为惑,口腔这一带,声音沙哑,声音有变化,当然尤其在喉的时候更是声音沙哑。狐惑病蚀于上的这一部分,用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方子很好使,我有经验。

  这个病初得也是状如伤寒,默默不欲饮食、恶心等类乎小柴胡汤证,这个方子(甘草泻心汤)近乎于小柴胡汤,可是它没有柴胡,没有那么大的热啊。我遇到一个女病人,上面(所说的症状)一点儿不错,开始的时候像重感(冒),满口都溃烂,一点东西不能吃,我就给她吃甘草泻心汤,吃过就好了我们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有时候偏于有热,口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头是胃伤疾患。《伤寒论》里是这样说的,主要病因是胃虚,看这个方子的用药:用人参、甘草干姜汤,这些都是治胃的,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些甘温的药物。因为《伤寒论》里说由于胃虚,客气邪热都往胃里来,所以胃就心下痞、痞硬;客邪都往这里来,有水气再有热,它就要呕吐;同时,经过胃肠,它有肠鸣。《伤寒论》里头说,心下痞硬呕而肠鸣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可见它是胃肠里面的问题,即便此病属于神经系统(病变),也是由于胃神经的关系。那么看这个病人啊,也有精神因素方面的关系,搁到“狐惑”里头了嘛。他起烦,卧起不安就起黄芩、黄连的作用,他烦,热都跑到胃里头了,所以烦。这是说“惑”,口腔溃疡,我们一般用这个方子加减都可以(治)好的。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