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开)
方剂介绍
【症状】脉阳浮、发热、恶寒、恶风、出汗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开)
【用法】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胡希恕】桂枝汤的药物,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原文说的)“去皮”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书就把这个去皮”删掉不要了。桂枝能够有点发散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的成分,把皮去了,光剩一个干木头,恐怕就没有这个(发散)的效验。所以,我们一般应用桂枝现在都不去皮。
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而且)都是辛温药。这两味药合起来是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它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它(桂枝)能治。那么后边奔豚气(桂枝)它也能泄奔豚气。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性能上看,它们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出大汗。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桂枝和生姜它们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也是(这个道理),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就会使汗越容易出。它(桂枝汤)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此时)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用(桂枝、生姜)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
另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就)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它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
那么这四个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甘、温,甘温药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太阳中风病,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因为)它出汗嘛,再出多,人就虚下来,所以他加芍药。芍药其实它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它们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它(桂枝、生姜)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苦微寒的药配上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它(芍药)寒嘛。
那么,这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它既是发汗、解热药,(因为)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健胃,增加养液,也就是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桂枝汤)正好。精气虚,亢进胃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才能解除这个(中风)疾病,这是根据药物分析,(来探讨)对这个病的治疗作用。
(金匮要略方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为什么?此下利只是身疼痛,这个表证并不是实证那个样子,由于先下利,里头那样虚,这个时候没有用麻黄剂发汗的情况。下利,津液有所损失。
桂枝汤的应用,总是以津液有所损失为先决条件。所以无论是“发汗后表不解”“下之后表不解”,这个时候只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
但是表里合病同时发生的,既下利又有表证,这个时候你看脉的情形,脉实者可以发汗,可以用葛根汤。(表里)并病则不行!并病是先有表证,过了一个阶段,传里而发生里病,这个讲的都是传里之后了。那么在表证的期间后来又传里而为下利腹胀满这种虚证,没有再用葛根汤的机会了,就是没汗也不能用。我们要注意,并病是表里先后发作的,合病是表里同时发作的,(合病也有可能)一点没虚,而且脉也应实。
所以桂枝汤在太阴病篇有这么一段,“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实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也就是表里并病,但是脉浮,脉浮而没有力量脉浮虚、脉浮缓这种脉浮,不是脉浮紧,也是要用桂枝汤,也不能用葛根汤在临床上要注意,下利有表证,这是在合病阶段,同时发作,非先解表不可。
解表方剂有几种,葛根汤、桂枝汤,还有白通汤,白通汤就是人有少阴病的外观,“脉微细,但欲寐”的这种情况也得解表。用普通的药解表不行,得用亢奋药,所以用葱白配合干姜、附子这类的法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