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救逆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以上各药研成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去二升,再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药汁,去掉渣滓,待温,服一升。

方剂介绍

【症状】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人躁动不安(惊)

组成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用法以上各药研成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去二升,再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药汁,去掉渣滓,待温,服一升

【胡希恕】火邪,在《伤寒论》上有的,“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其实《伤寒》《金匮》这两书是一个整体,没分开啊。所以这里又提“火邪者”。

  那么“火邪者”是什么样的证候呢?他说太阳病本来是应该发汗,那么“以火熏之”,以火熏之要是不得汗的话,“其人必躁”,这个躁就是精神不安就是“惊”。这讲的是治惊。“到经不解,必清血”,这种血是由火所造成的,所以管这种病叫“火邪”病,他没得汗呀,表证还在,所以还用桂枝汤,但是加些龙骨、牡蛎和蜀漆祛饮治惊。

  那么这一段看不出来有“惊狂”,还有一段也是《伤寒论》上的,专就方剂来说了,你们看看《伤寒论》火邪那里头,“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根据这个治惊狂的方子,(判断出本方证是)怎么个情形呢?

  “伤寒脉浮”,病在表,应该发汗才对。那么大夫“以火迫劫之”,迫劫之就是逼使大汗出,由于汗出太多,病必不解。“亡阳”,就是大汗,亡津液。“必惊狂”,这时候里头勾动里饮,伴着气上冲,往上,影响胸腹动,而其人如狂。所以伤寒“加温针必惊也”,这都是一个意思。“卧起不安”,应该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那么(《金匮要略》)这一段搁个火邪,是概括(《伤寒论》上的)两段的意思。这个火邪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火来劫这个病,而病没好,那么到后来可要便血的,这叫火邪。

  同时用这个方子的意义,一定有惊狂,它治惊,这个书(《金匮要略》的本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头一个就是惊,惊狂在《伤寒论》也有这么一个,“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所以“火邪”这两字,它概括面挺广,不但说一个火邪证,(另一个惊狂病,也能治啊)火邪证也得用本方,因为它表没解,用桂枝去芍药来解表。为什么去芍药呢?这咱们前面也讲过,就是腹虚上实,气冲得厉害,芍药多少有些敛的(作用),所以把它去了。脉促胸满嘛,胸满得厉害,往上冲得厉害,用桂枝去芍药汤,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气冲胸满为候者,要把芍药去了,用桂枝去芍药汤。

  他又有惊狂,惊狂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神识,咱们说就是精神方面的证候了,龙骨、牡蛎就是安神定志的药,治惊。可就原因说呢,恐怕这里头有饮,所以搁蜀漆,蜀漆祛痰饮。也就是说因为非法(编者按:非正确之法)治疗,勾动痰饮。所以古人说“怪病应当归痰饮”,疯狂、癫、惊、狂里头常伴有水饮、痰饮的问题,所以既加龙骨、牡蛎,又加蜀漆。如果没有饮,蜀漆可以不用,这个方子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惊狂。

  治惊狂还有一个方子,就是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是心悸,气上冲得也厉害。方子是桂枝甘草汤的基础,即桂枝、甘草两味药,同时加龙骨、牡蛎。你们看看《伤寒论》都有的。这里随便举了一个例子,搁“火邪者”三个字,惊狂的发作大概都由于火攻的多,这段主要说的治惊。

点赞(0) 打赏

其他方剂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