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向愈的征兆。
方剂介绍
【症状】寸口脉迟涩(寒且血少),手足冷,腹满胁鸣(荣卫不利),身冷骨疼
【组成】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向愈的征兆
【胡希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就接着上边的气分,这是对的,因为什么呢?“心下坚大如盘”是另一段的,是枳术汤,是底下那段。所以这个书错的地方也很多。
这段文章倒好解释。这种治疗的办法,搁他那文章一起看不很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呢?根据药物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药是两个方子合起来,个是桂枝去芍药汤,一个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去芍药汤是治气上冲,上实下虚,胸满脉促嘛,“腹满胁鸣”说明有冲气。营卫不利,用桂枝去芍药汤是很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病发汗的药,麻黄附子细辛治水气,所以在少阴篇里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一般不发热,反发热而脉沉,脉沉就有水,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认为它是少阴病,非配合附子这类药不可。搁细辛干什么呢?为了祛水。那么这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发表祛水。我们从(桂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剂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方剂一方面祛里头的寒水之气而解表,同时也调营卫治气冲。那么既有桂枝去芍药方证,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所以把两个方合起来治这个病。
那么我们对这个病怎么理解呢?这个病就是:第一胃虚,胃虚要有水气;二是有寒,虚寒在里,外边遭受外邪,所以它陷在内里头,有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这种水气病,外表又有身冷骨痛表证,它是陷于阴证,陷于少阴病。那么怎么治啊?
根据方剂的组合,恰好适应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节营卫养阴,养阴就是养血了,用桂枝汤为基础;一方面也得祛水气,解表让它出汗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来解释我认为还是充分的,这个叫气分。总而言之,由于荣卫不利于外,那么荣卫之气不行,里头也为水气,所以叫作气分。这种气分,根据上面这种病的情况,可以用这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这个方子也是表证的方子,既是表不解没有汗,但是又有桂枝去芍药证、气冲胸满这种情况,可以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
你们看看底下,这个解释也可以,说“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虫行皮中营卫不利得厉害,发汗很不容易,非用大力的附子也出不来汗,如虫行皮中,咱们在《伤寒论》讲了,一是说它是久虚,老像虫子爬似的,它出不了汗。那么它这个(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是这样子,它是虚,所以只是用麻黄是不行的,得用大力的附子才能使它发汗。要从辨证上说,四肢冷身冷骨痛,这纯粹是少阴病的情况,所以要用加附子这种法子。
这一节在文章里头不很好理解,各家对“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的解释有问题,甚至于都不解释,唯独尤在泾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挺合适的。
本站方剂来自于《伤寒杂病论》及解读书籍,具体功效请咨询专业人士,切勿轻易自行尝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籍医书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