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方剂介绍
【症状】黄汗病,两小腿发凉,易出汗(虚劳),身体瞤动,胸中痛(气冲),腰痛(水气),烦躁,小便不利
【组成】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胡希恕】“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黄汗与历节病有个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两胫发热和自冷。黄汗病两胫自冷,它是水气病,水气就下下边特别厉害,两胫要冷的;历节不是的,历节它发热,“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历节也出黄汗。所以开始这一节,就是历节、黄汗一个主要鉴别点。
第二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不是荣气,是“劳气”,劳气就是虚,虚劳之气,它这个病(黄汗病)是虚的。“食已汗出”吃完饭就出汗,“又身常暮卧盗汗出”,就是夜间一躺下也老出汗,黄汗是这样子的。那么这种汗,不是有热,不是纯粹有热的关系,这是劳气,就是虚。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汗出已,反倒发热,这是个不好现象。一般要是出完汗都不发热,一方面出汗一方面还发热,说明人的精气外泄,邪气在里头老留着,咱们在讲表证的时候讲过这些问题,就是正不胜邪就是虚。“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我们出的汗都是精气,人的热反倒留于内,这久而久之一定伤及血脉的,开始是瘀血证,其身甲错;再久而久之,热不止还要生恶疮。这都是说明黄汗的,黄汗是这个样子。搁个“若”(说明除黄汗之外的)一般的病也是这样子,也不例外,它像个泛论似的,但它主要是针对黄汗。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它说如果身子沉,身子沉说明什么呢?停湿停水嘛。“汗出已”,出完汗之后,水(所停之水)能去一部分,感觉轻快,这说明他有水气。黄汗是老出汗嘛,出完汗觉得像好一些似的,其实正说明他身上有水气。“久久必身”,黄汗虚,虚则它常气上冲,气上冲有水气,身上一定要动的,肉一定要的,就像我们前面“四肢聂聂动”是一个道理,没有气冲它不会动。“即胸中痛”,一就是有气上冲了。气上冲,胸中一定要痛的,气冲于上嘛。黄汗病有几个重点,一是出汗一是发热,一是身肿痛,这是三大症状,所以他是一条条地分析,这非常好。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由于气上冲,水气也携着气上冲,所以上边出汗,下边没汗。“腰髋弛痛”,水气往下边厉害,冲腰,髋就是胯,就是外边这个胯。这个地方又没力气又疼,“弛疼”“弛”是松弛的弛。“如有物在皮中状”,老觉得从腰髋以下这个部位,里头像是有虫子爬似的,什么呢?水气。就是虚而水气占据不去,就是这么一种病。要是更厉害的话,“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剧者,由于气往上冲,里头有寒水、湿气,那么他就不能吃东西。身既疼也重,它有表证,重就是有水,疼就是营卫不利。“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做个总结,上边这种情况就是黄汗的证症。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是证治。桂枝汤治营卫不利,解外,也治身疼但是它(桂枝汤)去不了黄汗,非加黄芪不可,表虚嘛。桂枝汤不但治身疼也解热了,它(患者)老有虚热。
那么黄汗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这值得研究。你说这黄哪儿来的,是这个(颜色的)汗?中医看这个汗,为热证,色变了。那么阳明病那样的大热,汗也不黄啊,所以这值得研究。黄汗病我是遇到了,遇到这么个(桂枝汤加黄芪证的黄汗)病,同时前面讲的桂枝苦酒汤(类型的黄汗病)我也遇到过,这个患者就是渴,我就给他桂枝芍药黄芪苦酒汤,他一吃就好了。
所以这两个(类型的黄汗)病我都遇到了,但是这个黄汗病,黄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人我还真给他(做了)检验了,他也是黄疸,但指数都不高,那么这黄哪儿来的,西医也搞不清,确实值得研究。我问过西医,西医说这个病少见。是少见,我的确幸运,遇到这么两个病,一般人恐怕都还没遇到。可(黄汗)确实是这样子,与这个书上说的大致都差不多,尤其腰、腿疼得很突出,出汗,是有些发热。所以(黄汗)这个病是有的,我遇到两个(黄汗)病人后就再也没遇上,(那两人的)病历都没有了,但是我有些记录。因为“文革”以后,病历全没了。所以,黄汗这个病值得研究。你说黄汗的这个黄怎么来的,奇怪!我治的头一个患者,就是桂枝加黄芪汤,确实肝硬化,她的也大,但是她吃了药,黄汗基本解决了,而且她腰不疼了,后来她自己来了,也不用人搀,的确是好了。
(金匮要略加注)“诸病黄家”,黄家之得,从湿得之,大致都小便不利,依法“但当利其小庾”但是“假令脉浮”,它有表证,那就“当以汗解之”,用桂枝加黄芪汤。假设这种发黄,是脉浮、发热、恶风、自汗出这一类的发黄证,这种表证就是中风型的,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这种在表的发黄,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子桂枝加黄芪汤)。
假若没有汗,那么还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书(《金匮要略》)没提,《伤寒论》提了,可以联系起来。
我们在临床上讲,假若遇到表证的黄疸,就是发热、怕冷、头痛等情况,那么有的是桂枝汤证的类型,就是太阳中风的病型,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可见黄芪这个药它是祛黄。假设要是无汗的那个病型,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那也得用麻黄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有,回去可以看一看。
在表证时候的黄疸咱们很少见,但是这种治疗你得知道啊。因为到咱们手里(接诊)的时候,大概那个表证都过去了,这些年我还没遇到一个表证的黄疽。一般黄疸大概都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这些证型,实际它们是泻下剂,也利小便,栀子这个药就是利小便。古人研究栀子说它一方面下小肠之火,一方面也利小便,它下火解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