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一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吃了这个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水就去了,也不呕了,身体有浮肿了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用法】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一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胡希恕】“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吃了这个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水就去了,也不呕了,“其人形肿者”,形肿就是身体有浮肿了,“加杏仁主之”,上面那个方子(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再加杏仁就行了。
为什么呢?底下解释了,“其证应纳麻黄”,麻黄是祛水肿最好的药。应该上面的方加麻黄才对,“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要照顾前面啊,还没有忘记那个人“手足痹”,痹是血虚,所以不能再用麻黄夺取津液了。“若逆而纳之者”,“必厥”,他本来就血虚,你再夺其津液,更使得血液虚,所以不但手足痹,而且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根据头一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回头照顾这个(手足痹),所以才不用麻黄而拿杏仁来代替。
杏仁在这个地方也是祛水的药,但是它(此处治疗)不是大发汗。这个地方就很好,我们不但对于药物更能有一些应用方面的认识,而且我们也知道(更精细的辨证):如果这个人属于前头所讲的溢饮,溢饮要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都是用麻黄呀,可是也有不可用的情况,这个人有手足麻痹,这是血虚,血虚不能多汗。那怎么办呢?所以就得想法用一个不大发汗的药来代替,这个地方就好。所以在临床上,有时候也常闹错误,就是在这个地方(辨证的细微之处)。
到这里你们看看,前面哪一段讲的不是祛水饮呢?全是祛水饮而用药却各不一样。(随便举例)你看这个悸,用药是茯苓;眩冒,苦冒眩,用药是术和泽泻,这地方都让人深思啊,虽都是水饮所作,但是用药却是不一样啊!
本站方剂来自于《伤寒杂病论》及解读书籍,具体功效请咨询专业人士,切勿轻易自行尝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籍医书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