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䗪虫丸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䗪虫半升。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蜜制成如小豆大的丸剂,每次用酒调服五丸,每天服三次。
方剂介绍
【症状】身体瘦弱,肚子满,不能吃东西,肌肤甲错,两眼暗黑
【组成】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䗪虫半升
【用法】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蜜制成如小豆大的丸剂,每次用酒调服五丸,每天服三次
【胡希恕】五劳虚极之病,底下有证候: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赢瘦,瘦得厉害;可是肚子满,这个满就是中虚,不能吃东西,不能饮食。这种情况就是这一段要讲的五劳虚极之证。
怎么得的呢?原因不一,“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等食伤、饮伤,吃东西不检点,饮食无节;忧伤,多忧善愁的人,都足以伤啊;房室伤,即男女不节制;劳碌“饥伤”,饱一顿,饿一顿;劳伤,过劳。这统统都可以是五劳虚极之症,这几种伤的结果,“经络营卫气伤”,结果没有不影响到营卫之气的,营卫之气哪来的呢?在经络。古人视大血管为经小血管即为络。营卫在哪呢?在血管里头血液的作用叫作“营”,在血管外的作用即气的作用叫作“卫”,那么最终这种伤损都能使营卫之气伤,由营卫及气血,最后伤及经络而形成干血,就是积久的瘀血。
干血有它的证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就是干血之候,这很准确肌肤甲错,就像鱼鳞似的。“两目黯黑”,黑眼窝子,眼睛也不光泽。
大黄麈虫丸有“缓中补虚”之效,怎么提了“缓中补虚”?从方名来看有大黄、麈虫,应该是攻的药,怎么缓中补虚呢?你看方剂就明白了。这个方子很好,也很常用。这个方子是大力祛瘀啊,既合水蛭、虻虫、蛴螬、䗪虫,诸虫祛瘀都相当有力量,又配伍干漆、桃仁,这两个药也是祛瘀有力量。
大黄药量用得不重,而且又蒸,它的攻破的力量就差了。桃核承气汤虽然没有搁虫类祛瘀药,但是往下攻破有力量啊,大黄、芒硝一起用,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大黄虫丸(则相对而言)攻下的力量小,“大黄十分”,十分,拿古人的分量折算就是二两半,你看方中生地用多少,十两,而大黄是二两半,那分量差多了,而且大黄又蒸了,大黄要是久蒸久晒,它不泻肚子。大黄麈虫丸做药的时候,按照古法它不会泻;不按照古法,才有可能泻啊。
本方“缓中补虚”主要在地黄、芍药这两个药上,大量用干地黄,干地黄这个药也有祛瘀作用,你要知道,同时有强壮滋补(作用),治干血嘛,它是干血,干地黄起强壮滋阴的作用,它补虚,与芍药合用更有这个作用。另外,用丸药,丸药最缓了,每回吃得很少,小豆大的丸子,每回才吃五丸。我们现在的大黄麈虫丸,丸子大,大到一钱,我就让他一天吃一丸。这个药做蜜丸,蜜也是补中的药,大量生地、芍药配合蜜,所以这个药是攻之中有补,所以叫“缓中补虚”。配药的时候,要是搁些生大黄面子,那就不行了(是错误的配制),肯定要泻肚子,虽然(生大黄)少,也要泻。
这个药很好,要是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些症状,用之最好。要不然的话,现在一般用来治顽固性瘀血,治肝病最常遇见了,像脾功能亢进有瘀血的话,暴攻是不行的,用这药挺好使。我曾治一个(病例),在“文革”以前吧,一个年轻人得了肝炎,怎么治也不好,后来有一天我问他了,身上还有哪不好,他说每天身上都要掉一层皮,我让他挽起裤子,一看像蛇皮,就是肌肤甲错。我说你别吃汤药了,就吃大黄虫丸这个丸药,那后来是一天比一天好。所以古人对药物有种特殊证候(才能方证相应),这个方子治干血,就是积久的瘀血。凡劳(痨)病,都不是一天造成的,它都是积年累月积累的这个病,不是一时能够去掉的,用缓治的法子,这个方子还是很好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