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闷,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赵以德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饮尚留,去之未尽也。用半夏之辛温,生姜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饮,则所留之邪自尽矣。半夏、生姜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是为虚气满不能食。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调诸气为臣;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凡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症最多。
卷二
泻白散
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泻白者,正金之令,驱气之逆,非劫金而泻之也,法使金清则气肃。桑根白皮禀西方燥金之气,甘辛能入肺而泻气之有余;地骨皮凉平,调不足之阴,能清阴中之火,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土母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也。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卷二
地骨皮饮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矣。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
卷二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湿热,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芪 白芍 半夏 黄连 泽泻 陈皮 水煎服。
吴鹤皋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也。洒淅恶寒,肺弱表虚也。面色不乐,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渗之;二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荣,而协羌、防、柴胡辛散之性。盖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卷二
清脾饮
治痰积成疟。
青皮 厚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 水煎服。
柯韵伯曰:疟为少阳病,治分六经。邪留于募原,有远近之殊,其发有虚实先后之异。而此汤之治疟,实以痰积,名之清脾者,究其因而治其本也。先哲云: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是脾为生痰之源,而积之不磨者,亦因脾之不运也。胃主内,脾主消,而胃为脾之表。凡欲清脾,必先平胃。青皮、厚朴、草果,皆气味兼厚之品,取以倒阳阴之仓,正以利太阴之输也。然宿痰留结,更有藉于茯苓、半夏之淡渗辛散,是恐奇之不去则偶之,所以攻脾之实者,平胃除痰,每相须耳。积因于寒,痰因于热,是寒热往来,为疟之标,而实为痰积之本矣,必用芩、柴以清之,更合于少阳之治。然此为土中泻火,不是直攻少阳,乃清脾之义也。火土平而无以善其后,则疟之因实而成者,未免因虚而剧,甘、术之必须,又防微杜渐法耳。
卷二
温胆汤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生姜 上六味,水煎服。
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净之腑,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
卷二
导赤散
治心热,小便黄赤,茎中痛,热急不通。
生地黄 木通 甘草梢
上三味,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肾中之真气以养者也,故心液下交而火自降,肾气上承而水自生。前贤以生脉救真液,是治本不治标也;导赤散清邪火,是治标以固本也。钱氏制此方,意在制丙丁之火,必先合乙癸之治。生地黄凉而能补,直入下焦,培肾水之不足,肾水足,则心火自降;尤虑肝木妄行,能生火以助邪,能制土以盗正,佐以甘草梢,下行缓木之急,即以泻心火之实,且治茎中痛;更用木通导小肠之滞,即以通心火之郁,是一治两得者也。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制火也。此方凉而能补,较之用苦寒伐胃,伤其生气者远矣。
卷二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诸证。
芍药二两 当归 黄连各五钱 槟榔 木香 甘草各二钱 桂一钱半 黄芩五钱
每服半两,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
罗东逸曰:本方注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至今推为要言,然非知本之论也。夫滞下本太阴病,长夏令行,土润溽暑,太阴本虚,暑湿不攘,土湿则木郁,木郁则伤土,太阴失健运,少阳失疏达,及饮食失节不化,至秋金收令行,火用不宣,郁蒸之久,而滞下之症作矣。是始为暑伤气,继为气伤血,因而为白为赤为兼赤白,下迫窘急,腐秽不去,以成后重。方以芍、草为君,用甲己化土法,先调脾,即于土中升木;顾湿热必伤大肠,黄连燥湿、清热、厚肠胃,黄芩清大肠火为臣;久积必中气逆滞,疏滞以木香,下逆以槟榔,当归和气血为佐;桂补命门,实土母,反佐温而行之,恐芩、连之胜令也。斯少阳达、太阴运矣。若大实痛者,加大黄,用仲景芍药汤加大黄法,以荡腐秽,无留行矣。是方允为滞下本方也。
卷二
犀角地黄汤
主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
柯韵伯曰:气为阳,血为阴。阳密乃固,阳盛则伤阴矣;阴平阳秘,阴虚者阳必凑之矣。故气有余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营经,即随逆气而妄行,上升者出于口鼻,下陷者出于二便。虽有在经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热所致也。心为营血之主,心火旺则血不宁,故用生犀、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为藏血之室,肝火旺则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药辛酸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之剂。盖血失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阴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勿得反伤其气也。若用芩、连、胆草、栀、柏以泻其气,则阳之剧者,苦从火化,阳已衰者,气从苦发,燎原而飞越矣。(此义不可不知。)
卷二
人参清肺汤
(《准绳》。三方合论)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坐卧不安。并治久年劳嗽,吐血腥臭。
人参 阿胶 骨皮 知母 乌梅 粟壳 炙草 杏仁 桑皮(等分) 枣子水煎服。
卷二 人参清肺汤
人参定喘汤
(《准绳》)
治肺气上逆喘嗽,喉中有声,胸膈紧痛,及感寒邪,咳嗽声重。
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壳 甘草 半夏曲(各一钱) 桑皮(二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卷二 人参清肺汤
人参泻肺汤(《金匮》)
治肺经积热上喘,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皮 大黄 桔梗水煎服。
王又原曰: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肺为娇脏。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肺热伤肺之说行,曰保肺补肺,众共哗之;曰清肺泻肺,乐与和之。岂知古人清肺、泻肺等汤,而必皆以人参立名。夫亦可晓然于肺气之不可耗,而人参之在所必用也。肺体清而法天,下济而司降令,一切浑浊不得上干者,皆气之健能运行而不息也。若肺气少弛,则降下失令,浑浊之气遂逆上行,此为咳嗽,为喘急;肺叶胀举,胸膈紧痛,移热大肠,大便艰涩。种种显有余之象,实种种为不足之征。故不问内伤外感,为热为寒,要以人参保定肺气为主,或骨皮、知母、阿胶滋之,或乌梅、五味、罂粟壳敛之,或半夏曲、生姜降之,或杏仁、桑皮、枳壳、桔梗利之,或栀子、黄芩、连翘凉之,或麻黄、薄荷发之,大黄下之,总恃人参之大力握枢而运,已入之邪易出,而将来之邪无从入也。肺邪得诸药以俱出,而肺气不随诸药以俱出也。然则人参亦何尝伤肺,乃畏而不敢用耶?
卷二
温脾汤
(《本事方》)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厚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大黄四钱
上咀㕮,取一两,水二钟,煎六分,顿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有见。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即温药中,宁敢用大黄之猛重困之乎?减而五分之一,乃知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旧微溏者,栀子汤不可与服。又云:太阴病脉弱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锢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议更妙。)
卷二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胃,口眼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 葛根 秦艽上 白芷上 防风上 甘草 芍药 人参 桂枝 葱白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为五脏之主。木胜风淫,则仓廪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为土之外候,眼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阳明本药,故用为直入之兵,人参、桂枝固其卫气,芍药、秦艽和其营血,防风卑贱之卒,随令而行,葱根发汗之需,无微不达,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卷二
二黄汤
治上焦火盛,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 黄连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
柯韵伯曰:诸肿痞痛,皆属心火,必用芩、连以泻心。然伤寒热结于内,而心下痞者,是为客邪。治客当急,故君大黄,率芩、连,用麻沸汤渍绞其汁,而速驱之,不使暂留也。此热淫于内,而上炎头目者,是为正邪。治之当缓,故用甘草与芩、连等分同煎,漫饮以渐渍之,不使下行也。盖心下本虚而火实之,法当并泻其子,土郁夺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扰之,法当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连得大黄,不使其子令母实;芩、连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虚。同一泻心,而其中又有攻补之不同如此。
卷二
四磨汤(《济生》)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急,妨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妙。
王又原曰:经云: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七情随所感,皆能为病。然愈于壮者之行,而成于弱者之着。愚者不察,一遇上气喘急,满闷不食,谓是实者宜泻,辄投破耗等药。得药非不暂快,初投之而应,投之久而不应矣。夫呼出为阳,吸入为阴,肺阳气旺,则清肃下行,归于肾阴,是气有所收摄,不复散而上逆。若正气既衰,邪气必盛,纵欲削坚破滞,邪气必不伏。方用人参补其正气,沉香纳之于肾,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导之,所谓实必顾虚,泻必先补也。四品气味俱厚,磨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其下养正丹者,暖肾药也。本方补肺气养正,温肾气镇摄归根,喘急遄已矣。
卷二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长也。夫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证。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见阳明初起,汗出多而恶寒者,便用桂枝汤;反无汗而喘者,仍用麻黄汤。症同太阳,而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自病,而非太阳转属也。此方不用麻、桂者,恐伤肌肉之表,汗太过而亡津。升麻、葛根提胃脘之阳,散肌肉之浮热;芍药、甘草泻肝胆之火,以解胃腑之实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已远于姜、桂,且不须啜稀粥以助阳也。胃实为阳明之里症,仲景制承气三方。然阳明初病,往往有移热于脾而下利者,《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下利正是胃实之兆,故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仲景制葛根汤,以表散之,是从阴引阳法。此方即仿其义,去姜、桂之辛热,以升麻代麻黄,便是阳明表剂,而非太阳表剂矣。葛根禀性甘凉,可以散表实,协升麻以上升,则使清阳达上,而浊阴降下可知;芍药收敛阴精,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
卷二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卷二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厚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吴鹤皋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主之。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足正不正之气;茯、半、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培养中气者也。若病在太阳,与此汤全无相干。伤寒脉沉发热,与元气本虚之人,并夹阴发热者,宜戒。又金不换正气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岚瘴气,及出远方,不服水土,吐泻下利者主之。盖平胃散可以平湿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能正不正之气耳!
卷二
防风黄芪汤
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
防风 黄芪等分
水煎服。
柯韵伯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唐柳太后中风不言,许胤宗造防风黄芪汤数十斛,置床下蒸之,身在气中居,次日便能语。是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耳目修明,声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义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况服之乎!今人治风,惟以发散为定法,而禁用参、芪。岂知目盲不能视,口噤不能言,皆元气不足使然耳!谁知补气可以御风,正胜而邪却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卷二
稀涎千缗汤
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咸中湿肿满。
半夏大者,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挺,炙 甘草一钱 白矾二钱
上四味研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一盏,调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韵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剂立栀豉、瓜蒂二方,所以导热邪之外出,逐寒邪而外散也。其有不因外感,因醇酒厚味,渐渍凝结,变为顽痰,一旦乘虚上塞咽喉,气不得通,忽然昏仆,目反直视,喉中声如牵锯,此为痰厥。先辈所云怪证多属于痰者,此也。非用峻剂以攻之,顽痰不能遽退,故用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涌之,白矾之涩以坠之,牙皂之勇以开之。此斩关夺门之势,惟禀气素实而暂虚者可用。壅塞稍疏,续进他药。不可多用,以伤元气。如平素虚弱者,又当攻补兼施,六君汤中加牙皂、白矾末以吐之,则庶几矣。若误作中风治之,去生便远。
卷二
麦门冬汤(《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而正气不致,津液不生,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助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矣。
卷二
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合论)
〖九味羌活汤〗
一名冲和汤,四时发散之通剂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活人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踡,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烦热口干加黄芩。
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邪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也。仲景医门之圣,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以失于固密而然。可见人之伤寒,悉由元气不固,而肤腠之不密也。昔人常言伤寒为汗病,则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故阳气虚则营卫不和而汗不能作,阴气弱则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顾其内,可乎?表汗无如败毒散、羌活汤,其药如二活、二胡、芎、苍、辛、芷,群队辛温,非不发散,若无人参、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则形气素虚者必至亡阳,血虚挟热者必至亡阴,而成痼疾矣。是败毒散之人参,与冲和汤之生地,人谓其补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至于耗散。此古人制方之妙也。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之。寒客营而风客卫,不可用峻剂,故稍从其轻者,此羌活汤、败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汤主寒邪伤营,故于发表之中,加芎、地引而入血,即借以调营,用葱、姜为引,使通体汗出,庶三阳血分之邪,直达而无所滞矣。败毒散主风邪伤卫,故于发表中,加参、苓、枳、桔引而达卫,以宣通固托,生姜为使,使流连肺部,则上焦气分之邪不能干矣。是方亦可用黄芩,以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一以润之,一以清之也。
卷二
神术汤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泄肠风。
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姜。
柯韵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是太阴之剂,可以理脾胃之风湿,而不可治太阳之风寒,亦不可以治阳明之表症与少阳之半表里也。《内经》所谓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肠澼者宜之。若冬伤于寒,至春病温者,又非所宜也。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黄、桂枝之伤人也,得此平和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荣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虚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先明药之理,始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执方。若病在太阳,先发阳明之汗,是引贼破家,易老岂独为葛根道哉?
卷二
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一两,生用 川乌去皮生用,五钱 附子去皮生用,五钱 木香二钱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加人参一两。
柯韵伯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以治风,实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立斋先生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谓补住邪气而不敢用。此谨熟阴阳,毋与众谋,岐伯所以叮咛致告耳。(此方人参必不可废,不是孟浪。)观其每服五钱,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焉能挽回如此之危症哉?古今人不相及如此。
本方去乌、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气厥足矣。
卷二
仙方活命饮(附薛立斋治疡通方)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皂角刺 乳香 没药 当归尾 赤芍 花粉 贝母 陈皮 甘草 金银花
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数沸服。
罗东逸曰: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是方穿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见之立斋先生所论,此千古不易之治也。因谨附先生治疡用方之法于后,使后学服膺云。
薛立斋曰:治疡之法,若肿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散;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芪、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冬、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盖疮疡之作,缘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或疑参、芪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又或以有疾不服补剂,因而致误,伤哉!
〖附:托里消毒散〗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芍药 金银花 白芷 甘草 连翘
水煎服。
参、芪、术、苓、草以益气分;归、芎、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连翘以解毒。
托里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银花、白芷、连翘。
卷二 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麻黄加术汤
治湿家自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 白术四两,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程扶生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去湿,一以恐其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洁古、海藏开鬼门法。
卷二 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桂枝加附汤
治湿家自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 白术四两,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程扶生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去湿,一以恐其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洁古、海藏开鬼门法。
卷二 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用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后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葶苈大枣泻肺汤〗
本方治肺痈,喘不得卧,并治支饮不得息。
葶苈熬令黄色,捣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滓,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门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喻嘉言曰:四方皆治支饮上入膈中,而有浅深次第之分。首二方先治其肺,中一方专治其肺,后一方专治肺气所传之腑。盖支饮上入于膈,逼近心肺,奥援肾邪。本文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去石膏,加芒硝、茯苓。盖以支饮上入,阻其气,则逆于肺间而为喘满;阻其血,则杂揉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其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然且姑缓心肾之治,先治其肺,肺之气行,则饮不能逆而俱解矣。木防己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喘满;石膏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甘温,治喘,消膈饮,补心肺不足;桂枝辛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药。在气分,服之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必愈而复发,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入阴分,开痰结,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症,乃肺气愤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气之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罗东逸曰:此三方,《金匮衍义》赵以德注之已详,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于蓝,故弃赵而取喻耳!
卷二
大黄附子汤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
喻嘉言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症,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症胁下偏痛,发热为阳,其脉弦紧,为阴寒上逆者,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然仲景谆谆传心后世,领略者鲜。《金匮》又别出一条云: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数脉弦者,当下其寒;脉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读者罔识其指,讵知皆以温药下之之法耶!其曰当下其寒,曰阳中有阴,试一提出其金针,不跃然乎?
张路玉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结之寒结,亦可寒下乎?是以备急无法所由设也。然此仅可治寒实之结,设其人禀质素虚,虽有实邪固结,敢用刚猛峻剂攻击之乎?故仲景又立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发明得妙!)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卷二
续命汤(《金匮》)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脉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赵以德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症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之则愈散其气血。今此方明言其中风,痹其荣卫之属,实邪者也,故用续命。续命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开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亦为风寒而致之也。(分疏明晰,深为用方者采择无误。)
卷二
栝蒌桂枝汤
治太阳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喻嘉言曰:伤寒方中,治项背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阳症,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内湿所持而不解,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蒌之味苦入阴,擅生津彻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然既君以栝蒌根,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
卷二 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药,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麻黄 桂枝 细辛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枣,则发散之力微而且缓;后一方中,以证兼烦躁,宜发其汗,麻、桂药中,加入石膏、芍药、五味子,其势下趋,亦不至过汗也。越婢方中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方中有半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热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前麦冬汤方中,下气止逆,全藉半夏入生津药中;此二方又藉半夏入清热药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化裁后学矣。
卷二
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杂证自汗、盗汗、虚疟、虚痢最宜。若脉浮紧,汗不出者,禁用。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亦不可与之。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
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矣。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发散外邪,内辅君主发阳气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发汗剂咸用之,惟桂枝汤可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桂枝义尽。)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之酸寒,益阴敛血,内和营气,故能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在于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而非复发汗之剂矣。(发芍药妙义,无人能到。)是剂也,用桂枝发汗,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阳表阴里,并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则邪不复入,而啜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不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要知此方专治表虚,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证,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更与麻黄而用桂枝。如下后脉仍浮,气上冲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汤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无下手处,岂不陋哉!
卷二
麻黄汤
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用此发汗。如若脉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脉微与迟者,俱不可用。风寒湿成痹,冷风哮,最宜。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恐汗多亡阳也。
柯韵伯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能驱骨节之风寒,悉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第一品。桂枝支条纵横,宛如经别孙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解散风寒之第一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入心下气,为逐邪定喘之第一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安内攘外之第一品。饮入于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得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汛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汛,横散则不峻矣。然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用此却当一战成功,不去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不可再。如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犹流连于皮毛,又有桂麻各半、麻黄一桂枝二之妙用;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仲景用方之心法也。
卷二
葛根汤
主治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几几然,脉浮,无汗,恶风;并治风寒在表,而自下利。
葛根二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同煎,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此证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动不宁,是筋伤于风矣;不喘,不烦躁,不干呕,是无内症;无汗而恶风,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症较轻,然几几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但脉浮不紧,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作汗,开腠理而解表,故以为君;寒热俱轻,桂、芍俱减;麻黄助桂、姜以开表;大枣助甘、芍以调内。故用以治表实,而表邪自解;不必治里虚,而下利自瘳,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径庭矣。盖葛根禀气轻清,而赋体厚重,轻以去实,重以镇动,厚以固里,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葛根,东垣定为阳明经药,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老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耳。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喻嘉言曰:伤寒项背几几,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阳、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寒之表法无害其同也。
卷二
大青龙汤
治头项强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症者,用此发汗清火。若脉浮弱,自汗出者,不可服;服之必厥逆,筋惕肉振也。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
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此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加味以治之也。诸症全是麻黄,而喘与烦躁有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泄气。烦躁者,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亦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症,与大青龙同,但脉不浮,头不痛为辨,法当温补。及脉浮弱,自汗出者,是桂枝症,反与麻黄、石膏,则真阳立亡矣。胃气不至于四肢,故手足厥冷;太阳不周于一身,故筋惕肉瞤,仲景所深戒也。必细审其所不可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耳。要知麻黄症热全在表,桂枝症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皆兼里热,仲景于表剂中便加寒药以清里。自汗是烦之兆,躁是烦之征,汗出则烦得泄,故不躁,宜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宜大寒坚重之品以清之。芍与膏本是里药,今人见仲景入表剂中,因疑而畏之,当用不用,以至热结阳明,而斑黄狂乱纷出矣。仲景于太阳经中,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著;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苦心良法,有如此者。
卷二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柯韵伯曰:寒热不解而咳,知内有水气射肺;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下为火位,水火相射,则水气之变幻不可拘。如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于肠胃,则小便不利,而少腹因满矣。惟发热而咳,为定证,故于桂枝方去大枣之泥,加麻黄以开腠理,细辛逐水气,半夏除呕,五味、干姜以除咳。若渴者,是心火盛,故去半夏之燥热,加栝蒌根以生津。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于向里,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芫花、茯苓以利水,杏仁以定喘耳。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水郁折之也;本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细译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矣。
赵以德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营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营卫行、经脉通,则四肢之水亦消,必以小青龙为第一义也。
卷二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二汤
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各四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柯韵伯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表里虚实,当从脉而辨证矣。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方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利消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煎四味,后纳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是暴注下迫,属于热也。故君以气轻质重之葛根,解肌而止利;佐以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中亦能止利。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