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生疾病,种类繁伙,然归纳言之,除不内外因外,一言以蔽之,外感与内伤而已。外感与内伤,恒有互相之关系,成人然,妇人然,即小儿亦莫不然也。故医者治病,最古不事分科,盖病理医理,其道一贯,适于此者合于彼,初不必为厘然之此疆彼界也,自后以病变之多时有增,治法之出代有加,一人之心思才力,未足以尽其奥也,故特分科以治之。妇科也,以其有经带胎产之异;儿科也,以其无问诊脉诊之难。

  

  专科既分,探讨益进,于是妇幼之书,亦复汗牛充栋矣,特是众说纷纭,瑕瑜互见,整理之道,千头万绪。六七年前,余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之聘,勉任儿科讲席,当时满拟搜集儿科医书若干种,采其精纯,汰其芜僻,编成较为完备之专书。无如诊务辑务,两少暇晷,往往漏夜属稿,翌日应讲,匆匆半年,草成痧痘讲义,虽能塞责于学子,而私衷辄自惭疏漏也。其后历应上海国医学院及上海中国医学院之聘,任儿科教授于两校,凡五易寒暑,修改增益,至数十次,始稍稍自惬于怀,今年春,余书既大部告成,于是同道先进,以及医校学子门下诸弟,感怂恿付刊,远之广粤之友人,亦驰书促其早日出版。盖儿科专书,群推此为编制较新而网罗较备,一可供家庭社会之检查,二可作专门医校之教本也。余以兹事体大而不能不勉应众命也,乃再以三月之力,改革编纂,分为九章,凡十万言,其中每述一病,必详其来由及病理,于证状及治法,尤三致意焉。惟冀他日剞劂既成,稍补于世而不弃于知者,于私愿为己足。至于整理学术,抉微阐奥,级深梗短,愧余未能,固祈后来者之有以教之也。

  

                               中华民国念三年长夏吴克潜序于海上寄庐   

  

  第一节胎中之教养

  

  近世治儿科医学人,莫不以落地之始为起点,故论证述治,恒始于初生以迄于童年,其调护养育之法亦然,抑若保婴之道,能就生后加以注意,则婴孩无不茁壮,比长亦无不坚强者。虽然,婴孩生活之起点,非起于出生之后,乃起于成胎之时也,当其胚胞始萌,即为灵气已种,逐日长大,无时不受母气之感应,感应良好者,其胎必良,感应恶劣者,其胎必劣。当其种胎之时,父母体气之是否适合,父母身体之有无缺陷,亦均传之于胎儿,甚而至于声音笑貌之微,亦莫不寄焉。凡兹影响所及,感之深者或为一成而不变,感之浅者或可潜移而默化。由此观之,生后之性情,生后之健康以及生后之模型,殆莫不出于胎中之时期,茁壮坚强,亦非仅生后尽力所能致也。故欲求保婴之法,追本寻源,必以胚胞之期为始,则治儿科医学人,固当进一步为起点也,本书所述胎中教养之法,悉本于实验及真理,以此为起点,亦即以此为造成良好婴孩之基础。至于培养体力,弥补缺陷,养精蓄锐,善求佳种,是则属于优生学之范围,本书不复赘矣。

  

  一、戒淫欲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以成斯世界,故春情之萌动,男女之好逑,根于天赋,本诸有生也,是谓之生殖性,亦属之性欲。惟此种性欲,既为蕃衍计而不可无,然亦不可不节,不节则非但足以戕自己之生,抑且足以害儿女之生,天既赋人以性欲而不能预为之限,是故圣人体天之心,制成礼教,谆谆言夫妇之别,男女之防,固不仅为风俗计,亦所以为生殖计也。查妇人受胎以后,最好与夫分寝,独眠寡欲,则所生子女,必聪慧易育。至于不戒淫欲之害,举其荦荦大者,约有数端:一曰易于流产,孕妇身体有强有弱,胎元有固有不固,若恣情放纵,则初成之胎,弱者恒因受冲刺而流产,强者或亦有孕后漏红之患,胎元一经受伤,即能生子,亦非十全十美矣。二曰易于多病,孕妇多欲,非但有害于己身,抑且使子女多生胎毒,多生疮疖,而痧痘等症,亦易较寻常为甚。三曰害其性情,孕妇若能寡欲,胎儿禀赋既良,将来性情必能温和,否则性情恒易流于暴躁,欲念恒易炽于常人。至于戒淫欲一端,就表面观之,似仅对淫欲之事实言,然意淫之害,虽无事实,亦正相同,盖子母之间,感应之力最大,母有妄念,儿即感之,是以妇女孕期,须重胎教,节欲之法,首当正其理念,毋使心有妄动,是为最善也。

  

  二、养性情

  

  阳刚阴柔,妇女之性情,贵乎温和柔婉,矧当受胎之时,其性情之感应于胎儿者尤大,可不慎哉!然考妇女受胎以后,常因胎气之影响,较平时易于动怒,或任情已惯者,以为身怀六甲,乃妇女大事,公婆丈夫,皆应以另眼相看,因之每每使性多怒者亦有之。不知怒易伤肝,直接有害于己身,间接有害于胎儿。故因胎气易怒者,虽不克涵养,亦宜强自抑制,必要时更宜延医服药。至于使性则万万不可,须知妇女生产,乃妇女之义务,亦世间之常事也。妇女固莫不望其所生子女,个个良好,则怡养性情,乃可操券,否则得有恶劣之遗传性,将来改变为难矣。是以妇女孕期,须重胎教,不但动怒宜戒,他如哀乐之发,亦不可失之过度。总之,七情虽有不能免,然必求其中乎节,则子女将来,当能性情温良,聪慧易育也。

  

  三、慎起居

  

  起居饮食,人人所宜谨慎,妇女怀有身孕,尤不可不特加注意。盖二者对于孕妇及胎儿之康健,关系亦殊巨也。夫母病则子亦病,母健则子亦健,孕妇患大热之证,往往因热而胎元损坏,以致流产;孕妇患虚寒之证,往往因寒而胎元不固,以致流产。且所食之物,更宜和平而其中富有滋养者方合,否则炙爆煎炒,腥鲜异味,久尝皆足使胎儿血分不洁,热毒蕴结,生后多病。昔贤言孕妇所宜注意者,有夏不居楼,宜着地气,夜不露坐,宜暖背腹,不可升高,恐其倾跌,不可举物,恐其伤胎,戒食生冷,恐伤其脾,戒食煎炙,恐伤其胃,茶酒之类,亦不宜过饮。至于饮食之宜以时而进,动定之宜劳逸均平,皆足以养成胎儿良好之习惯。是以妇女孕期,须重胎教,谨慎起居,亦一要事也。

  

  《大生要旨》言孕妇不可洗头,不可浴身,一切宰杀凶恶之事不宜看,龟蛇怪异诸物不可见,总言以确守礼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胎教之上乘也。至于孕妇宜食之物,青菜鲜果最相宜,其他有莲心、松子、熟藕、山药、芡实、鲫鱼、童鸡、童鸭、鲈鱼、海参、猪脂、猪腰、猪肺、麻油、淡菜、笋之类,昔人亦谓其颇适于孕妇。若谓不可食蛙,生子令哑,不可食蟹,横生倒产,不可食雀,令子多淫,虽未可尽信,要亦不可不信,盖诸物总有不宜之处也。

  

  四、新胎教

  

  妇女怀孕之后,不可过于安逸,宜为轻便之习劳,常常散步,常常操作,即可养成子女将来耐劳之天性。

  

  于春秋佳日,可旅行山水优秀之地,以开拓其胸襟而涤除其俗意,则子女将来,多可秀外慧中,此外,交结益友,多看有益书籍,谈正当之事业,生高超之思想,则子女将来自当恶居下流而时时习上。闺房之中,最好有美术之布置,室中悬挂历代英雄肖像,或美女图画,使孕妇眼光所触无非英雄美人,心中所念亦无非英雄美人,则子女将来自可头角峥嵘,别具英爽之风。而此期夫妇,更宜融融和好而不流于淫,能如是者,将来子女天性之纯洁,容貌之清秀,必有胜人一筹者可以预期也。

  

  第二节临产之处置

  

  一、接生之方法

  

  怀胎足月,自然瓜熟蒂落而生产。生产原属平常之事,只要接生得法,自然母子平安,其有流于难产,或伤其母,或伤其子者,皆由平时不守胎教,或临时手忙脚乱故也。接生之要旨,要在临产使母子平安经过,其方法最宜熟谙,其性情宜忍耐,其手段宜敏捷,盖能忍耐则不致催迫孕妇,动手过早,能敏捷则产后处理母子,简速妥贴也。今将其步骤述之如后:一曰临产宜慢,孕妇足月腹痛,有时属于试痛,并非真正临盆之期。至于临盆之期,必腹痛腰痛,一齐俱作,更进一步,则阵阵作势,一阵紧一阵,方是将落地之时,故接生者于孕妇腹痛时,只宜安慰,不可动手,俟其腰痛作阵,胞浆破裂,然后徐徐待其落地,略见胎儿颅顶,方扶持头颅,轻轻曳下,即顺遂产出矣。若逼令产妇用力过早,或动手过早,反足酿成横生倒产之弊,伤及胎儿也。二曰临产宜忍,产妇腹痛,总宜忍耐,愈能忍痛,生产愈易,最忌畏痛,曲身蜷卧,则气血不舒,胎儿碍于转动,则产出必然较难也。三曰临产宜静,产妇房中,只须有老成接生者二人看护已足,切忌亲戚探望,家人麇集,使房中空气混浊,声音杂乱,产妇神志为之不宁,最好使产妇忍痛,略为散步,舒其气血,或扶人缓行,或挺身仰睡片时,使产妇调养心神,爱惜气力,则胎儿产出,决不致有何等困难矣。

  

  二、落地之调护

  

  落地之时之首宜注意者,为室中之温度,炎夏之时,室中虽不可大开窗户,亦宜流通空气,毋令太闷;严冬之候,更宜使室中温暖,毋使有冷酷之寒气(煤炉过热及煤气弥漫亦大为不宜)。若在平时,总以室中较暖为宜,盖胎儿在母腹中,较外界为温暖也。譬如当夏月产生之孩,宜先以单夹之布裙围之,待洗浴后,再易以单夹之衣,当冬月产生之孩,宜急以重棉裹之,然后再及其他,此初落地之措施也。

  

  落地之调护约有数端,皆宜以谨慎敏捷之手段出之,以免伤及婴孩,酿成种种变端也。一曰洗浴。婴孩生下后,接生有两人者,一人料理产母,一人料理婴孩,如只有一人,可将婴孩简单包裹,放置一旁,料理产母毕(时间亦不过数分钟),然后预备开水,放入硼酸少许,调和之,俟其温度可洗,即以之浴儿(水以较热为佳,不可过于低温),浴时用洁净药棉,遍身淋洗,手续宜快,浴毕,再用洁净毛巾,擦干水湿,然后以消毒利剪,为之断脐。亦有生下不洗浴先断脐者,非因天时太寒,即由时间不及,则宜于三朝日,燃火取暖,为之洗浴,浴水有用桑、槐、榆、桃、柳各嫩枝三五寸者数十节煎长汤,混入猪胆汁少许代水者,取其清凉解毒,浴毕亦有用滑石、甘草细末或松花扑之,以免娇嫩之皮肤受湿而擦伤也。二曰断脐。婴孩生下,不洗浴则已,若须洗浴,必先洗浴而后断脐,决不可先断脐而后洗浴,盖先断脐而后洗浴,则水湿风寒,俱易袭入脐中以致病也。断脐之法,接生者一手握脐带近胞衣处之一段,一手将脐带推挤数次,使胞中之血贯注脐穴,然后握紧于离脐六七寸处,以绵线紧扎,用消毒洁净之利剪迅速剪断,再用枯矾掺软,帛上包裹,于脐上亦满掺枯矾,再将脐带盘置脐上,外用纱布包裹,绕背紧扎,俟其干燥,随时将护,三数日后,脐带脱落(若未脱落净尽,切防扯动受伤),此时脐眼新嫩,宜以软帛药棉封裹数日,内中或掺以粗纸煨成之纸灰(覆地去火毒),或枯矾细末,或松花均可,更须时时看护,防其受湿受伤,免致脐风脐烂等症也。三曰挤乳。婴儿初生,无论男女,两乳必有饼子,接生者宜于洗浴时将两乳头各挤一把,捏去些须乳汁,则肿硬自消。四曰穿衣。婴孩衣服,宜用洁净之旧帛制成,不宜加边,四周皆毛,故曰毛衣,为其柔软而不伤皮肤也。穿时切忌卤莽而伤及婴孩筋骨,又忌迟滞而累及婴孩受寒。五曰洗口。分娩之时,婴儿初离母体,口中含有液毒,如血块状,接生者宜乘其头颅方出产门,啼声未出时,以敏捷之手法挖去之。及至啼声一出,随即咽下,不及挖去矣,此种液毒之块,咽下有害肠胃,并酿成口内诸病,然不及挖去者多,故婴儿穿着已毕,宜行拭口之法,以清洁其口腔,普通以甘草、银花煎汤,用药棉遍洗口内,热毒重者,宜用黄连煎汤洗之,略有咽下,亦属不妨。嗣后每间三四小时,拭洗一次,硼酸冲水,大黄煎汤,皆可通用。更须洗眼,当初次洗时,两眼内可滴以稀硝酸银一二滴,其后可以硼酸冲水,时时揩拭眼角眼皮,盖婴儿生下,经过产门、胞浆之类,侵入眼中,未免有毒,生后切宜注意及之,庶免酿成目疾,贻患将来也。以上五种,为初生落地普通调护之法,至于初生急症,有时不得不为特殊之调护者,容俟后节述之,俾临时知所措施也。

  

  第三节初生之去毒

  

  胎儿居于母体中,总不免感染七情六欲以及饮食之毒,故胎儿未产之前,胎毒已随日积月累而蕴藏于躯体之中,不过毒有轻有重之别,他日发为口病、游丹、疹痘、惊热等症,亦有甚与不甚之差,初生之去毒,盖藉药物之力,冀以减轻其毒邪,为预防后患计耳,其法内服外治,相沿有数种,兹述之如后。

  

  一、内服去毒方

  

  (一)以甘草煎汤,用胡桃肉去皮研烂,取薄纱包胡桃肉如小枣,随时蘸甘草之汁,纳儿口中,任其吮汁。

  

  (二)用当归尾、红花、桃仁、甘草、大黄各五分煎汁,尽生下六个时辰内服完。

  

  (三)用甘草、淡豆豉浓煎汁与三五口。

  

  (四)用三黄汤(黄连、黄柏、黄芩或作大黄、黄连、黄芩)时时服之。

  

  (五)用淡姜汤喂之。

  

  (六)用犀黄三五分,随时置少许于舌上,任其自然咽下。

  

  以上六方,第一、二、三方,皆可通用;第四方则孕妇素体热而胎火旺者,宜多服之;第五方则冬季生产,婴孩受寒,面色 白,唇色淡红者适用之;第六方则婴孩血热,发生游丹或口疳者适用之。凡此等去毒之法,无非使婴孩蕴结于肠胃之秽物,畅下无阻,则后天既洁净以无瑕,先天之伏毒,亦得以解除不少也。小儿经此去毒之法以后,必解出黑粪二三次,或历二三日而未已,此粪谓之胎粪,胎粪既净,渐见嫩黄之稀粪,是为肠胃已清,后天正式之胃气始萌矣。

  

  二、外治去毒方

  

  (一)用黄栀子、桃仁、杏仁各一粒,白胡椒三粒,共研细末,取乌骨鸡蛋清调和之,于婴孩未盈月前包敷足心,男左女右,一周时解下,足心现青黑之色,可免婴孩将来惊热之病。

  

  (二)用川白蜜、小磨麻油、鸡蛋清、黄酒各一调羹和匀,于婴孩三朝洗浴时,先敷前胸,次敷后背,用新木梳略梳几梳后,以青布轻轻摩擦,如有白毛挺出,将镊子齐根拔出净尽,其毛尖头黑而粗,极坚硬,长五六分,其余两手心、两足心、脑后、两肩、尾骨等处,只须如法挨次而行,至少有数十根,多则二百余根为率,无论多少,总宜擦遍拔完,惟所擦各处,有无不定,若竟无一根擦出者,可保长生少病,其有者,即夭折之根苗,一经拔出,可以止惊稀痘,免除一生大病小恙。

  

  以上二方,第一方凡婴孩生下,人人可为,第二方宜于天气和暖之时候行之,若天气严寒,反恐受冻不宜也。

  

  第四节急症之疗治

  

  婴孩生下,常有种种急症,出人意料,其原因虽属各别,然治之均宜迅速,否则一有耽误,每致不及救治矣。兹将各种急症发生之原因及救治之方法,分述于后。

  

  一、生下不啼

  

  婴孩方出产门,即有啼声,故出世亦谓之呱呱堕地,其有生下不啼者,谓之假死,原因各别,务宜细辨。

  

  (一)最普通者,为孕妇难产,以致胎儿逼于产门,进退不得,为时过久,则气息闭塞,堕地时不能出声,奄奄如死,此时接生者宜轻拍其背,使其肺气舒展,啼声即出。

  

  (二)难产过甚,婴孩经医者良久之手术而取出者,往往因窒息过久,拍背亦不能遽出啼声,宜将婴孩两脚提起,倒悬而甩动之,不效,则用人工呼吸法。

  

  (三)因临产劳伤胎气,或为天时寒冷所致,以至不能啼叫者,未可遽断脐带,宜用熏脐带法,将婴孩棉絮包裹,抱于怀中,离胞寸许,用苎皮扎紧,将大纸条蘸麻油点火,于脐带上远远往来熏之,使暖气入脐,寒得温散,啼声方出,俟其气回,乃可断脐,或用蕲艾灸脐带上亦可。

  

  (四)婴孩生下不啼,亦有因喉间蒂丁前上 上有一泡闭住,宜急看视,如有此泡,可用洁净银针挑破,或用手指摘破,以帛拭去恶血,弗令咽下,再以京墨搽之,即能通声吞乳矣。

  

  (五)婴孩生下不啼,亦有因粪门有一膜闭住儿气,故不能出声,宜以银针挑破其膜,即能出声。

  

  凡此种生下不啼之症,虽如法施治,已能出声,然总宜慎于将护,且弗令久睡,庶免气息之复行闭塞也。

  

  二、生下不乳

  

  婴孩生下,即知努嘴索乳,今与乳而不能吮,必然有病。有因口症而不能吮者,有因脐风而不能吮者,俱详见后章。至于不因上述诸症者,一因腹中积有瘀血秽恶,一因胎中受寒,生下遭冷,前者腹满短气,宜用大黄、牵牛、槟榔之属以攻积,后者面色青白,宜用生姜、干姜、白术、砂仁、木香、陈皮之类以温中散寒,调胃行气,然审证用药,必须兼顾脉息及舌苔,毋忘投也。

  

  三、两眼不开

  

  婴孩生下,两眼不开,或由胎毒蕴结,肝家有热,或由初生时遇秽,侵入眼内,可以熊胆、黄连少许,煎汤熏洗,或用生地、赤芍、当归、青葙子之类煎服之,或以清凉眼药,滴入眼中。总之两眼最为娇嫩,必须防其受损,庶免生而失明也。

  

  四、二便不通

  

  婴孩生下,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人温汤漱净口,吸咂儿之前后心、脐下、两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吸咂五七口,取红赤色气透为度,气透则便自通,内服轻粉(按,此药有毒,不可轻试)五分,调蜜少许,徐徐与之,再看肛门是否闭塞,宜以物透而通之,又大小便不通,轻者用大黄、牵牛、车前、甘草、木通之类即通,重者可用巴豆少许与服(通大便)及田螺加麝香取涎置脐下少腹处(通小便),无有不通者。若二便不通至于肚腹膨胀,不能乳食,作呻吟之声,则难于施治矣。其有仅小便不通者,用葱白三四寸捣烂,拌入人乳中与服,谓之葱乳汤,方颇平淡而有效,或以食盐置脐中熨之。如少腹作胀者,用针略砭少腹数下,刺出紫血少许,小便即通。其有仅大便不通者,三黄汤加大黄服之,即通。

  

  五、呕吐不止

  

  婴孩生下,呕吐不止,因腹中秽恶不净而吐者,多腹胀便秘,宜服木瓜丸;因客寒犯胃而吐者,多曲腰而啼,吐沫不止,宜服香苏饮;因胎前受热而吐者,面黄赤,手足温,多出黄,涎宜服二陈汤加黄连;因胎前受寒而吐者,面青白,四肢冷,多出白沫,宜服理中汤;若吐乳直出不停者,多由吃乳过多,运化不及所致,宜用焦麦芽三钱,橘红一钱,丁香三分煎服之。

  

  六、遍体无皮

  

  婴孩生下,遍体无皮,俱是红肉,因母受胎之后,久处高楼,不沾地气,故有此异,用纯黄土研细,盛软绢袋在儿周身轻轻扑之,一日三四次,俟皮生即止,或用珍珠末、白 米粉亦可。更有 热发赤者,母体火盛也,用石膏末敷之;或由父母素有梅毒遗传者,儿生多半身赤烂无皮,宜服换肌消毒散治之,外用黄柏、 石膏为细末掺之。

  

  七、周身发泡

  

  婴孩生下,周身如鱼泡,或如水晶,擦破则水流,此湿毒注于皮肤也,以密陀僧研极细,炒过干掺之,内服苏合香丸。

  

  八、虾蟆瘟疫

  

  婴孩生下,胸腹忽如水晶色,脏腑俱见(此以胸腹肿亮光如水晶者即是,若脏腑俱见,则未必然),此名虾蟆瘟,用大虾蟆六只,将四足扎起,以虾蟆肚皮在水晶色处抚摩几次,置儿脐上,再用第二只,亦如前法,更换六只,其病即痊。但虾蟆眼中有蟾酥,须防迸出射人,宜以绢遮其眼,用毕将虾蟆仍放归旷野中。

  

  九、阴囊缩腹

  

  婴孩生下,数日之内,有阴囊忽收缩入腹,啼哭不止者,由受寒所致,用硫黄、吴茱萸各五钱为细末,研大蒜调涂脐下,再以蛇床子炒热,帛包熨脐即下。

  

  十、阴囊光肿

  

  阴囊肿大,坠下不收,用紫苏为末,如患处湿则干掺,干则香油调涂,虽皮溃而核欲坠者,亦有神效。

  

  附方

  

  (一)木瓜丸 治小儿吐不止。

  

  木瓜 麝香 腻粉(即轻粉) 木香 槟榔(各等分)

  

  研细末,面糊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时时用之。

  

  (二)香苏饮 治小儿呕吐、泄泻等证。

  

  藿香 苏叶 制浓朴 陈皮 枳壳 茯苓 煨木香 炙甘草(各等分)

  

  以生姜为引,水煎服。

  

  (三)二陈汤 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

  

  陈皮(去白,胁下引痛醋炒,干咳蜜制) 半夏(生姜汁制,热痰竹沥制,妊娠恶阻醋制) 茯苓(停饮心悸,桂枝煎酒制,各二钱) 甘草(炙,痞胀,砂仁汁制,一钱) 生姜(七片,咳逆痰结蜜煎)。一方有乌梅肉一个(泻利,炒焦用)。

  

  (四)理中汤 治中焦脾胃虚寒,不能运化,呕吐泄泻,不饮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霍乱吐泻,四肢逆冷,自汗脉虚,便血血痢,伤胃吐血,妇人妊娠虚寒等证。

  

  人参 炙甘草 白术(各三钱) 干姜(一钱)

  

  清水煎服。

  

  (五)换肌消毒散 治时疮 杨梅疮,初起或溃烂者。

  

  萆 (五钱) 当归 白芷 皂角刺 薏苡仁(各一钱) 白藓皮 木瓜(勿犯铁器) 木通 金银花(各七分) 甘草 连翘 防风(各五分) 茯苓 芍药(各一钱) (二钱) 川芎 生地(各八分)

  

  分作二三剂,清水煎服。

  

  (六)苏合香丸 治传尸,骨蒸, (传尸痨之一),肺痿,疰忤,狐鬼邪祟,惊痫,中风,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证气闭,寒霍乱吐利,时气瘴疟,赤白暴痢,妇人瘀血,经闭,小儿惊搐,吐乳,疗 癖疔肿。

  

  苏合香油(白色者佳,入安息膏内,五钱) 丁香 安息香(另为末,用无灰酒五合,熬膏,飞去砂土)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另研极细) 荜茇 香附子(炒去毛) 诃梨勒(煨取肉) 乌犀角屑(镑,另研极细) 朱砂(另研水飞,以一半为衣,各一两) 薰陆香(另研) 龙脑(另研,各五钱) 麝香(另研,勿经火,七钱五分) 一方加白术去白檀香、荜茇、诃梨勒。

  

  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丸,如芡实大,约重八分,朱砂为衣,蜡壳护封,每服一丸。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添加网站客服

QQ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