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儿科之诊法

  

  儿科之诊法,虽无异于成人,然以小儿之幼者,口不能言,较长者又言不达意,且有拒绝生人,临诊啼哭之事,廉得其情,殊非易易,故世有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之谚也。然小儿七情六欲,究不同于成人,所患之证,非虚即实,有凭有据,只须诊察周到,得其原委,则病之复杂,究亦逊于成人,故治法方面,或有反较成人为易者,惟所难者,乃在临证之心领神会,聪明颖悟耳。今将延医儿科之必须别创一法,与成人不同者,述之如后。至于融会而变通之,端在医者临时之化裁,若执柱而胶瑟,刻舟以求剑,则又失之远矣。

  

  一、诊脉息

  

  小儿之腕短而小,医者初不能按三部以分别之,然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则不可不仍察之于此,可以大拇指按之,辨其全体之脉象,此小儿诊法之不同于成人者一也。又小儿脉息之跳跃,较成人为速,尤小则尤速焉,襁褓之儿,一息常七八至,七岁以上,五至为平,七岁以下,六至为平,此小儿诊法之不同成人者二也。又小儿诊脉之时,有惊哭啼叫者,其脉常因此而乍大乍小,为之凌乱不能辨,则宜俟其睡时,潜为诊之,否则误虚为实,误实为虚,患不胜言,此小儿诊法之不同于成人者三也。又小儿脉息既速,故呼吸之气亦较短,成人之呼吸,一分钟常为十九次,小儿之呼吸,在一岁以内,一分钟常为三十五次,一岁以外,约为二十六七次以上,此小儿诊法之不同于成人者四也。又小儿当惊哭啼叫之时,其呼吸常因此而尤为迫促,此非喘也,宜就其惊定良久而潜听之,乃得闻其正确之呼吸,此小儿诊法之不同于成人者五也。

  

  二、察神情

  

  延医小儿之病,最宜点察其神情,视其静,视其动,视其一动一静之处,而不少病机可以意会矣。如醒而常静止者,周身必无何等痛楚可言也;若一时静止,一时动而以手近腹者,此必腹中间作阵痛也;似睡非睡,静止而气促,此必呼吸困难,胸中作闷,神气疲弱而不欲动也;若一时静止,一时动而以手近胸者,此必胸中烦躁也;静而呼之似应非应,身热者,此必热趋于内而神志迷蒙也;静止懒言,呼吸清长而身不热者,此必久病虚弱之证也;动而欲狂,渴饮冷水而身大热者,此必邪热内盛而欲外达也。又如头痛者常护其头,牙痛者常护其腮,心痛者曲身护其胸,大痛者爬床而搔席,痛不可按者则坚拒不令近,以手爪挖皮肤者则为痒,欲食不能食,咽物则哭者,为口舌之病为喉痛。凡此者既可以意会得之,则举一以反三,诸病自无遁形,再合色脉以参之,而治法当不虞其左矣。

  

  三、看三关

  

  小儿三岁以内,按脉既有不能凭者,相沿有察看食指三关关纹之法,男左女右,分别察之,自虎口看起,至食指第一节之端为风关,至第二节之端为气关,至第三节之端为命关。小儿有病,则纹见于三关,纹藏不露,其病犹轻,纹色暴露,其病必重。纹紫色为热,纹红色多伤寒,纹色青多惊风,纹色白多属疳,纹黄色或淡红,多属小恙,若见黑色,则为危候。又凡纹之见于下截风关者,多为轻病小恙,纹之见于中截气关者为重,纹之见于上截命关者尤重,直透三关,则为大危之候也(三关有种种花纹,主种种疾病之说,未必确实,故删而不录)。

  

  四、附杂法

  

  凡闻小儿之声,自以清亮和平者为吉,若啼声如鸦,直而无回音者,无论虚实之证,皆为重笃之候。又啼而有泪者谓之哭,啼而无泪者谓之号,有泪之哭,津液不枯,无泪之号,津液必少。又直声而啼不住者,非惊即痛也,啼以时而止作者,多由痛之忽止忽作也。又验其鼻窍,以指拈之即嚏者,灵窍通畅也,以药拈之犹不能嚏者,灵窍闭塞也,诸恙窍开者多轻,窍闭者多重,此皆可就一端而得以推想其病情者。若夫按其腹之膨者,坚实者多食积及虫积,明亮者多属水湿,绷急虚胀者多属气虚,食多而身瘦者多虫病多胃火,此又可以意得之者也。

  

  第一节哺乳时期

  

  一、襁褓之护持

  

  婴孩初生,其净重约为五斤至七斤之间,父母身材长大者,产儿恒较大而重,父母身材短小者,产儿恒较小而轻,女孩则较男孩稍轻,然纤弱女子,产儿虽小,初不因之而妨及康健,若护持有方,将来长成之后,体格或亦能变为伟大也。惟初生骨胳皮肤,无不柔嫩,护持之方,殊非容易,有其常识,更须有诚挚爱儿之心,方能体贴入微,婴孩获其实益也。今将襁褓时期之应须注意者,择要述之如后。

  

  婴孩初生,皮肤上充盈血液,故呈高度之红色,谓之胎肤。胎肤上且护以颇长之毳毛,此种红色,生后一星期内,渐次减退,其胎肤亦渐次脱落,在此时期,皮肤之柔嫩异常,最易擦破,最好宜常易内衣,勤加拂拭,洗面可先用乳汁涂抹,再用毛巾蘸温开水揩干,则皮肤光洁,腠理致密,浴身洗口洗眼,均宜规定时期为之,总以清洁而无碍于儿体为合度。

  

  婴孩初生,其头围与胸围约相等,均为一尺,或头围竟稍大,但胸围之发育应较速,半年之后,胸围应大于头围,否则即非健康之儿矣。

  

  婴孩初生,哺乳宜迟至十二小时或二十四小时之后,生后三四日,吸取乳量亦不能过多,此时胎粪之排泄不少,儿身体重,往往较出生时为轻,俗语谓之收身,非属病征,亦有偶尔现发热之象,亦非病征,以儿体中干燥缺水也,此种现象,不久即恢复常态。若久而体重不增,发热不退者,则为病征,宜亟设法医治矣。

  

  婴孩初生,睡眠之时甚多(每日夜约为十四小时至十六小时),不必屡屡警之使醒,若觉饥饿,自能醒而索乳,其有终日沉睡不醒者,则防有游丹及脐风发热等证,宜注意审察,以防患于未然。

  

  婴孩之肠,其比例较成人为长,因其吸收滋养之力弱,故不得不长也。婴孩之胃,不若成人之在水准位置,殆垂直接于食管,故乳后摇动其体,极易吐乳。

  

  婴孩衣服,不可过暖,过暖则令筋骨柔弱,宜时见风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往往成童之儿,体质软弱,动辄感冒,实由襁褓时所造成者,不在少数也。

  

  婴孩不可闻啼即抱,一抱便乳,因此最足以养成其好啼之恶习,而于乳食方面,亦有漫无限制之弊也。最良之育婴法,除吃乳外,勿必保抱,宜安置有轮床筐内,略为摇动,使之肢体舒适,气血宣畅,即在夜间,亦不同睡一床。

  

  婴孩与乳母同睡,须防其口对儿之囟门,时时吹气,久则儿能致病,乳头亦不可任令长含口中,在婴孩有闷毙之险,在乳母亦有乳吹之患。

  

  婴孩屎尿布片宜勤换,勿令屎尿久留身上,换时切忌当风,如用水揩拭,须用温水,其布片日晒须要摊凉,火烘须要退热,如此庶可免除风寒暑湿燥火等症。

  

  婴孩初生,三四个月内,只宜横抱,至百日之后,方可渐渐竖抱。竖抱之时,宜注意头项,勿使倾斜倒侧。

  

  半岁之内,不可令多坐,恐致脊骨受伤,不可令久立,恐致腿骨弯曲。又当睡卧之时,不可令其常侧一面,致使头骨歪斜,损其仪容。

  

  婴孩初生,听觉极钝,几等于无闻,然二三日后,发达极速,数星期后,已锐敏异常,故小儿之近旁,不可发高声,恐伤其听觉,雷鸣放炮时,宜掩耳以保护之。

  

  婴孩初生,未剃胎头前,不可戴帽,晴和之天气,宜抱儿出外,数见风日,如是可使儿气血强盛,腠理坚固,堪耐风寒,不易得病,庶自幼至长,少见鼻塞拖涕之状。

  

  婴孩衣服宜宽大,使其易于发育,婴孩又可习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令儿中风寒。

  

  婴孩当消息,无令多汗出,汗出多则致虚损,易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戒之。

  

  婴孩当时验其溺色,如小便少停,变成米泔水状者,此必肠胃不清,有发热之象。

  

  婴孩当时验其粪色,色深黄苍老而细腻者,为无病之粪色,少带溏薄者,因乳食使然,亦非病象,倘所食为牛乳、代乳粉之类,则粪便必较用人乳者为干。若嫩黄不苍,渣滓不能全细,则胃中火力,有不到之处,若淡黄则火力不到,食仅半化,若色青色白,则病象成矣,故于粪色不正之际,先宜早为之防。

  

  婴孩每星期宜磅因称一次,验其体重有无增加,若不增而反减者,防有疾病之暗伏,切宜注意,不可忽视。

  

  二、哺乳之方法

  

  婴孩哺乳,乳汁宜慎为选择,时间宜妥为规定,哺法宜精密可靠,则婴孩健康茁长,疾病常无由以生。奈世人对于婴孩哺乳,恒以为有乳可食,其他更无问题,以致肠胃之病,层见叠出,疳积等症,亦积渐而成,可不戒惧。兹将哺乳之方法,择要述之如后。

  

  婴孩之自乳者,为母宜戒忧怒、酒醉、淫欲等事,如有之,切勿骤然与乳。母睡勿与乳,恐食乳过多而伤脾胃。与乳之时,宜略为挤去宿乳,然后与吮,则少有停滞之患。

  

  选择乳母,年龄宜在三十五岁以下,性情温和,体格健全者,过肥过瘦,皆有不宜,至有曾患梅毒及神经性病、肺病、黄胆、喘息、香港脚、近视、重听等,更有大患,不可姑息雇用。凡乳母之乳房充实高起,乳汁白而甘浓,其子女无病健全者,方可雇用之。

  

  乳母之食料,宜清淡而富有滋养料者为合,牛乳、鸡蛋、猪蹄、青菜之类,于乳母最为相宜。

  

  乳母生子一年左右者,再哺婴孩则不适于用,盖哺婴孩至十个月之久,则乳汁将历二年,已清淡而无滋补之力矣。故雇用乳母,须考查其儿生日期,初生至三月以内者,最为适用,以哺至十个月或一周岁为止。

  

  有孕之乳母,不可哺儿。骤患风寒感冒者,哺乳亦宜暂行停止,代以乳粉或乳糕。

  

  人乳不足,须添用牛乳者,人乳、牛乳宜分隔时间与之,不可一时并用,恐成停积之患。

  

  每日择二三次,于乳毕之后,与婴孩以鲜橘汁一羹匙,能辅助消化,增加营养,最为有益,如吃牛乳、乳粉者,更不可或缺,俾润泽肠胃,使大便有序。

  

  婴孩哺乳之时间,在我国普通社会,往往漫无标准,最为有害,按照婴孩消化力,哺乳时间,宜隔二小时至三小时一次,稍长则宜隔四小时一次,晚间之次数,愈少愈妙,至于每次哺乳之时间,约以十五分钟为率,乳质少者,略为超过之,乳质多者,略为减少之。

  

  婴孩初乳,乳母宜将乳头洗净,每次哺乳之后,均宜保持其清洁,或用棉花洗过而以清洁之布片覆之。

  

  婴孩六个月之内,只宜吃乳,不宜兼吃糕饼、粥饭,七个月后,可略吃粥饭,亦不可与肉类荤腥,盖儿生六个月内,尚无消化米粉质之能力,十个月内,尚无消化肉类等之能力也。

  

  哺乳无一定之时间,常能养成不规则之睡眠,故夜啼之类,恒由夜间多抱多乳而引起,盖夜间少睡,必白日多睡,白日愈多睡,夜间愈少睡而夜啼养成矣,如遇有此等情形,不可稍存姑息,宜亟设法矫正之。

  

  饮乳量过多之小儿,大都在哺乳中或哺乳后,吐出乳汁,睡眠不安,啼哭多屁,排尿频数,大便多而次数亦为之增加。

  

  饮乳量过少之小儿,因身体疲倦,易于饮乳未了时,实时睡去,但经短时间后,忽以响大之饥饿号叫而复醒,儿体外观萎枯弛缓,腹部凹陷,尿量减少,大便次数少而量微,为暗褐或带青色之粘液状粪便。

  

  饮乳量过多之小儿,虽呈消化过度之状,但小儿贪食天成,索乳依然,宜渐为减低其量,使于不知不觉间校正之,不得已时,或每日一二次仅予以开水代乳。饮乳量过少之小儿,虽呈饥饿憔悴之状,但此时胃力不振,不可骤予过饱,反致停积,宜渐为增加其量,俾得调整其胃气。

  

  婴孩有病,临时不宜断乳,当夏令时,亦不宜断乳,盖此际消化之力薄弱,予以他种食物,颇有不宜也。

  

  第二节孩童时期

  

  一、孩童之护持

  

  通常小儿一岁以后,渐能行动,并学言语,是为入于孩童之时期。此时小儿知识渐开,导之习于善则善,导之习于恶则恶,浸假日久,习性养成,往往终其身有不能改者,譬如白布一匹,染黑即黑,染红即红,正圣凡之起点,贤不肖之所自判也。故孩童之时期,务使耳沾目染,尽为家庭所可矜式者,切勿予以不良之环境,而误其毕生之光荣。再如身体方面,亦须养成其健全之体格,弗使弯腰曲背,欹形偏颇,此皆父母扶养应担之义务,亦国家保护儿童之责任,卫生当局与医生,同宜注重者也。兹将孩童之护持择要述之如后。

  

  小儿行动言语过迟者,常由先天不足及营养缺乏所恐,宜及早调补,毋令迁延。

  

  小儿腹部过凸过坚,皆为不健之象,宜调节其饮食,并预防虫患、食积、肠胃疾病之潜伏。

  

  小儿宜使其有运动之兴趣,视其体部何者发达不足,即以运动补救之(运动时间过长,及携过重之物,赛过急之跑剧烈运动,跳高跳远,均所不宜)。

  

  小儿宜使其有早起早眠之习惯,若未满二岁以上者,则日间宜使睡眠一次,俾其精神有充分之休养。

  

  小儿宜背暖腹暖,头凉手足凉,然脑后风府足下涌泉,亦忌睡卧当风,任意招寒。

  

  小儿不可使其久视,久视必伤眼,小儿不可使其久立,久立必伤骨,小儿头部不可使其久曝阳光,久曝必伤脑。举凡一切起居,宜订以合乎卫生之规则,使其遵循以成习惯。

  

  小儿当盛暑之时,最宜与大人分睡,睡熟之时,切忌对之挥扇,免致侵袭风寒。

  

  小儿当严寒之时,最宜为自然之暖,切忌熏火,免致燥火之疾。

  

  小儿之立法、行法、坐法、睡法,均宜随时指导,随时矫正,夜间蒙被而卧,尤为卫生之障碍,宜早防微而杜渐。

  

  小儿言语之习练,务使其不高不低,不徐不疾,层次井然,有条不素,否则嗄音、口吃、嗫嚅、抗声,俱由此而起,不可忽视也。

  

  小儿之规矩礼貌,最宜时令习练,使养成良好之习惯,俾终身由之而不自觉。

  

  二、孩童之饮食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此虽古昔之俗谚,实合卫生之至理者也。略能耐寒,可使儿气血强盛,腠理坚固,已见前述。至于略能耐饥,则使腹中空虚,无停积之患,增抵抗之力,无形中可免不少疾病,其益亦匪浅鲜也。况饮食合宜,不但能防疾病于未然,更可臻身体于强壮,孩童时期之健康,既常为一生福祉之起点,则于饮食方面岂可忽略以成孱躯乎哉!

  

  小儿二岁以上,每日四餐,禁绝零食,十岁以上,只可三餐,略佐点心,夜间更宜严格禁食,则疳积等症,可以永绝。

  

  小儿二岁以上,每餐毕后,可略进水果,以苹果、橘子、雅梨等为宜,惟多食则易损脾致泻,浸假成臌胀、黄胆等疾。

  

  小儿对于食物,常有偏嗜之习惯,最宜矫正。盖其所嗜者,未必为有益之物,而其所恶者,未必为无益之物,偏嗜之习惯养成,则小儿恣食一物,营养反致不良,而疾病常由之以起。

  

  小儿宜食之物,为牛肉汁、牛乳、鸡蛋、菜蔬等,鱼肉、兽肉亦可,惟通常菜蔬,常为小儿所厌弃,不知隔绝菜蔬不食者,最易使血分不洁,身体衰弱,呈苍白之面色,及疮肿败血齿衄等证。

  

  小儿过于肥胖白嫩,外貌虽令人可爱,而实则非健全之体格也。宜少与牛乳、油类等食品,而易以菜蔬素食,则痰火不盛,可以防免惊风等患。

  

  小儿对于糖果、花生、豆类,通常皆属嗜好,不知糖果易使胃中特别发酵,渐致消化发生障碍,花生不能细嚼,亦易停积,豆类最壅气滞气,多食易成大腹膨 之患,均宜戒之。

  

  小儿不可任其多饮茶水,因其能妨碍消化,停饮蓄痰,且助湿也。

  

  第一节脐风

  

  一、脐风之原因

  

  婴儿生下,断脐之时,必须谨慎,若水湿寒气,因断脐不慎而由脐侵入,或手术不洁,当时附有微生物类,混入血中,或断脐之后,包扎不慎,以致受邪,或脐带脱落过早受伤,其结果皆足以成脐风,若不速为救治,则邪毒走窜,致命甚速,然初起即力图救治,亦颇有不易保全者,故俗有脐风难治之说,而知接生断脐之不可不谨慎将事也。

  

  二、脐风之症状

  

  脐风将作,初起时无端啼叫,显不安之状,若验其腹部,略有膨胀而脐部作肿者是矣。是时眼之两角及鼻准略有黄色,吮乳不紧,便更进一步矣。其变象之来,亦有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亦有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亦有曲腰而啼,而青呕吐者,甚则撮口噤口,手足抽搐,少腹青筋一道,由肚腹发生两丫叉直透心胸,脐边青黑者,多危急难治。

  

  三、脐风之治法

  

  脐风初起,发热多啼者,治宜解散其邪热,以驱风散主之,实症大便不通而壮热者,可用大黄、玄明粉、黑白丑之属攻下之;痰涎壅盛,脐肿肢搐,日夜多啼,不能吮乳者,宜天麻丸或定命丹、朱银丸之类斟酌用之;实症有似急惊,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口吐白沫者,宜量与辰砂膏,此为内服之方,须视病情而对证用之。尚有外治之方,灸法最妥:一方脐风危急,可捣蒜安脐上,以熟艾灸蒜上,至口中有蒜气方止,仍以蒜汁滴鼻中;一方用灯火灸之,初起灸之,可免危急,危急灸之,可以回生,方为夏氏所传。夏禹铸曰:脐风初发,吃乳必较前稍松,或啼哭无时,速抱儿于亮处看两眼角及眉心,有黄色宜急治之,极易愈,黄到鼻准,治之仍易,至人中承浆,治之稍难,口不撮而微有吹嘘,犹可治之。若唇口锁紧,舌头强直,必不治矣。一见眼角、鼻准有黄色而唇不锁紧者,曲儿小指,揉外劳宫(手背之正对掌心处为外劳宫)即用粗灯草蘸好麻油点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大指少商各穴灸一 ,脐轮灸六 ,脐带未落,于带口火燃,既落,于脐心灸一 ,脐风便止而黄即退矣。病未痊愈,仍照前治。此火灵应无比云云(编者按:脐风多因旧式稳婆,毫无消毒常识,以致断脐不慎所造成,现下产科医生接生,较少此弊,然疏忽从事者,亦所难免,则宜监视其断脐,庶可认真,至灸法之效,全在藉其暖气以温通杀菌,故颇适于用,若邪毒滋蔓,则亦难图矣)。

  

  附:撮口噤风

  

  撮口噤风,亦同于脐风之类,盖患脐风之后多见之,或素有胎毒而生下感受风寒以发者亦有之。撮口之状为直啼、舌强、不乳,噤风之状,为口噤牙关紧闭,皆属危症。撮口初起用辰砂僵蚕散,手足抽搐甚者用撮风散,噤风初起用龙胆汤,药不能入口者宜开关散以开其牙关,实者均可微利之,治宜参照脐风诸方,而灸治之法,亦可通用。

  

  附方

  

  (一)驱风散 治小儿风热。

  

  苏叶 防风 陈皮 浓朴 枳壳 木香 僵蚕 钩藤 甘草(各等分)

  

  生姜为引,水煎服。

  

  (二)天麻丸 治小儿食痫有痰,及吊肠、锁肚、撮口等证。

  

  天麻 白附子 马牙硝 川灵脂 全蝎(焙。各一钱) 天南星(炮,二钱) 轻粉(五分) 巴豆霜(去油,二钱五分)

  

  研为细末,水煮稀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丸。

  

  (三)定命丹 通利痰热。治急惊、天吊、撮口。

  

  全蝎(七个)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钱五分) 朱砂 青黛(各一钱五分) 轻粉 麝香(各五分) 龙脑(一字)

  

  研为末,粟米煮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调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四)朱银丸 治小儿胎风,壮热痰盛,眼翻口噤。

  

  朱砂 水银(蒸枣研如泥。各一钱) 白附子(一钱五分) 全蝎 天南星(各一钱) 天浆子 芦荟牛黄(各五钱) 铅霜(五分,和水银 研) 龙脑(一字) 麝香(少许) 白僵蚕(炒,七个)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汤送下。

  

  (五)辰砂膏 治口噤目闭,啼声不出,吐乳不化。

  

  辰砂(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一钱五分) 玄明粉(二钱) 全蝎 珍珠末(各一钱) 麝香(三分)

  

  细微为末,和枣肉,好绢包起,自然成膏。

  

  (六)辰砂膏 治慢脾风,冷痰壅滞,手足冷而微搐者,撮口危急,脐风痉掣,不因实热者可酌用。

  

  黑附子(一枚,重一两以上者,去皮脐,顶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钱,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烧存性) 牛胆南星(五钱) 白附子(炮) 五灵脂 蝎稍(各二钱五分)

  

  共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生姜汁泡汤送下。

  

  (七)辰砂僵蚕散 治初生小儿撮口。

  

  辰砂(水飞,五分) 僵蚕(去丝嘴,炒) 蛇蜕皮(炒。各一钱) 麝香(另研,五分)

  

  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蜜调敷唇口。

  

  (八)撮风散 治撮口。

  

  赤足蜈蚣(炙,半条) 钩藤(二钱半) 朱砂 直僵蚕(焙) 全蝎稍(各一钱) 麝香(少许)

  

  共为末,每服少许,竹沥汤调下。

  

  (九)龙胆汤 治小儿初生,血脉盛实,寒热温证,四肢惊掣,发热吐 ,脐风撮口,及已能进哺,中满食不消,壮热变蒸,客忤魃气,并诸惊痫。

  

  龙胆草 钩藤 柴胡(去芦) 黄芩(炒) 桔梗(去芦炒) 赤芍(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钱) 蜣螂(去翅足,炙,二枚) 大黄(纸裹煨,一分)

  

  上研合为极细末,用大枣去核煎,食前调服一钱。如有客忤及魃气者,可加人参 当归各二钱五分。

  

  (十)开关散 治口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少许)

  

  研和,以中指蘸药末,揩齿二三十度,其口自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添加网站客服

QQ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