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西晋 王叔和

卷七目录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脉经 卷七

  西晋 王叔和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脉 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 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满,一作心痛),腹中复坚。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诸逆发汗,微者难愈,剧者言乱,睛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可与禹余粮丸。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 (一作痉,下同) 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厥逆冷。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必口伤烂赤。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医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

  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 如饥,发汗则致,身强难以屈伸,熏 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其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者,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 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言独语,内 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也。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 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上二首出《医律》)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 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 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 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 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属桂枝汤证。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 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 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 者,必衄,属桂枝汤证。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 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筋惕肉,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 气不通(一作按之不痛),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 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证。中风,往来寒 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 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柴胡桂枝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 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 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

  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 汗,虚故也。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 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皆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证;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 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 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 多入,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则为阳虚,数则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 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 甚坚,小便血也。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 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 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脉浮而大,浮为气实, 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 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 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前,(仲景前字作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 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攻之,不全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即愈,汗少便难。脉迟,尚未可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 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 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病欲吐者,不可下之。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病发 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本虚,攻其热必哕。无阳,阴强 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 吐,下之不肯止。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 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 必衄。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 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 鼻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 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 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伤寒论云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 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合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玉函》云:脉沉实,沉实者,下之),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 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 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 者,此为血,当下之,属抵当丸证。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 黄,属茵陈蒿汤。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 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 大柴胡汤、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即愈。 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伤寒十余日,热 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 大陷胸汤。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属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 寒,其体(一本作人)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 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二阳 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证。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仲景作欲)着复衣,冬月盛寒而与(仲景作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故(仲景作医)

  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仲景作欲)

  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仲景作欲)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 身体重,心悸,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即自汗出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 和者,必自愈。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下以后,复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得病,六、七日,脉迟 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多(多一作食),其人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柴胡汤复不中与 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二、三日,终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重下之。此挟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其脉浮者,必结胸。其脉紧者,必咽痛。其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其脉细而数者,头痛未止。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其脉沉而滑者,挟热利。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其腹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属桂枝汤。下以后,复发 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干姜附子汤。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 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属茯苓四逆汤。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 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浓朴汤。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属栀子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 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太阳病, 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属大陷胸汤。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 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 其痞。解表属桂枝汤,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伤寒 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神之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 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属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 汗,属白虎汤证。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属承气汤证。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汤证。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属栀子浓朴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属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呕止小安一云:呕不止,心下急),其人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属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

  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一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不 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佗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不为 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坚痛者,此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属半夏泻心汤。本以下之,故心下 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 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 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

  后以佗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属桂枝人参汤。伤寒、吐后,腹满者,与承气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 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不止,必夹血,便脓血。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属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属桂枝加大黄汤。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 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遂吐,(一本作更逆吐下)食入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汤。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及灸。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病不可灸证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当解。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一本作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可五十壮)。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一云七壮),商丘、阴陵泉皆三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怒(已,一作新)。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 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己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出九卷)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音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 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 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则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 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杼第一间,肺 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不止,当刺期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 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 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 。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 。巅上一。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一云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 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 赤,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一作逆)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热病数惊,瘈瘲 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一作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热病,而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 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无(一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旁,(旁 《太素》作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摄一作颞 ),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一云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反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阳)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 也。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不转失气者,此为但头坚后溏,不可攻 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 之,与水即哕。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宜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身热皮粟 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脏气衰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腑无所依,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心下,当奈何也。

  病可水证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太阳病,寸口缓,关上小 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也。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 汗,阳盛不周,复重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 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属五 苓散。呕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 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 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伤寒,加温针必惊。阳脉浮,阴脉弱,则血 虚,血虚则筋伤。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 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问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体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阴濡弱,阳浮则 为风,阴濡弱为少血,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强头眩。医加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小便微难,短气,从 鼻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泄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畜结成积聚,状如豚肝,当下未下,心乱迷愦,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 为,无他祸患,微轻得愈,极者不治。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言。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有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少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出。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竭燥,必发谵语,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坚者,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便已,其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病可火证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为,宜熬木盐熨之。一方,炙枳实熨之。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

  热病,阴阳交者,死。

  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躁,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气冷,亦死。(上热病,阴阳交部。)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治一作活)

  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上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止,厥逆无脉,干,烦(一本作干呕)。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者,生。上少阴部。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上厥逆部。

  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欲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不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挟阴筋,此为脏结,死。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 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若下利者,亦死。结胸证悉具,而躁者,死。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病者至经, 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未解。上阴阳竭尽部。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问曰:何谓虚实?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重实者,肉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何如?对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俱治。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 久。寒气暴上,脉满实。实而滑,顺则生,实而涩,逆则死。形尽满,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问曰:何谓重虚?对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也。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匡然也;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也。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者,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夏为顺。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而寒涩,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何谓也?对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明,阳明虚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太阴,太阴虚则死。上重实重虚部。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还得汗者生。(上阴阳相附部)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气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肤刺(肤,一作庸)。

  热病三、四日,脉不喘,其动均者,身虽烦热,今自得汗,生。

  传曰:始腑入脏,终阴复还阳,故得汗。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其动均者,生。微热在阳不入阴,今自汗也。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动数均者,病当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热病,身面尽黄而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

  热病,瘈瘲,狂言,不得汗,瘈瘲 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肝。腑足少阳者,死。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腹满 胀,身热者,不得大小便,脉涩小疾,一逆见,死。

  热病,肠鸣腹满,四肢清,泄注,脉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见,死。

  热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脉浮大绝,喘而短气,三逆见,死。

  热病,呕且便血,夺形肉,身热甚,脉绝动疾,四逆见,死。

  热病,咳喘,悸眩,身热,脉小疾,夺形肉,五逆见,死。

  热病,腹大而胀,四肢清,夺形肉,短气,六逆见,一旬内死。

  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视不见人,七逆见,一旬死。

  热病,身热甚,脉转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缝,口干,躁扰不得卧,八逆见,一时死。

  热病,瘈瘲,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脐背,呕血,九逆见,一时死。

  热病,呕血,喘咳,烦满,身黄,其腹鼓胀,泄不止,脉绝,十逆见,一时死。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肺气绝,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能言语,死。魄与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入,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 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热病,心主气绝,烦满,骨痛(一作瘈瘲),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与荣脉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热病,肝气绝,僵仆,足不安地,呕血,恐惧,洒淅恶寒,血妄出,遗屎溺,死。魂与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热病,肾气绝,喘悸,吐逆,肿疽,尻痈,目视不明,骨痛,短气,喘满,汗出如珠,死。精与骨髓俱去,故肾先死。戊日笃,巳日死。故外见瞳子青小,爪甲枯,发堕,身涩,齿挺而垢,人皮面浓尘黑,咳而唾血,渴欲数饮,大满,此五脏绝,表病也。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四至,三日死,脉四至者,平人一至,病患脉四至也。

  热病,脉五至,一日死。时一大至,半日死,忽忽闷乱者,死。

  热病,脉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顷死。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者,平人四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

  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者,平人五至,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

  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者,平人六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若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治伤寒形证所宜进退晋王叔和集仲景评脉要论。

(如需纸质版书籍可点此链接购买正版书籍《脉经》阅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