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论曰:安康公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嘱随征士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正观中入为少腑,奉敕修《明堂》,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经图,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权曰:人有七尺之躯,脏腑包其内,皮肤络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去圣久远,愚人无知,道听途说,多有穿凿,起自胸臆。至如王遗乌衔之法,单行浅近,虽得其效偶然,即谓神妙,且事不师古,远涉必泥。夫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自余《名医别录》益多误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具存焉。然其图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人诚知惜命,罕通经方,抄写方书,专委下吏,承误即录,纰缪转多,近智之徒,不见正本,逢为经抄,以此而言,可为深诫。今所述针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图》为定,学者可细详之。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有偏功针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药铒,或有专于禁咒,故以网罗诸疾,有愈于是,慨其如此,聊以养疾之暇,撰录灸经以贻后嗣。其于条例具之。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瘥,非医瘥也。又以孔穴难谙,非图莫可,虽复经本具述,自非硕学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尔。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在发际直鼻,不刺(一云入发际一分)。
曲差夹神庭一寸半在发际。
攒行在眉头陷中。
睛明在目内 。
迎香在禾 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 上一寸)。
素 在鼻柱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
本神曲差旁一寸半。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 夹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 直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地仓夹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叶近下颏隙)。
承浆在颐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
头维在额角发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取之。
上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张口则闭。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丝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 在目外,去 五分。
颧 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陷中。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
强间在后顶后一寸半,脑户前一寸半。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不灸。
风府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门上一寸)。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脑户下三寸,又名哑门)。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处在头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天柱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临泣当目上 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承录在正营后一寸。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
风池在颞 后发际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耳后六穴第五
颅息在耳后青脉间。
螈脉在耳本鸡足青脉。不灸。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
翳风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此穴在翳风前、窍阴后,写时请为用心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节间。
身柱在第三椎下节间。
神道在第五椎下节间。
至阳在第七节椎下节间。
筋缩在第九椎下节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节间。不灸。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节间。
命门在第十四椎下节间。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节间。
长强在脊 端。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
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两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胆俞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上 在第一空腰果下一寸夹脊陷中。
次 在第二空夹脊陷中。
中 在第三空夹脊陷中。
下 在第四空夹脊陷中。
会阳在阴尾骨两旁。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三寸。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在肩膊内廉,夹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阳纲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侧人耳颈二十穴第九
颔厌在曲周颞 下廉。
悬颅在曲周颞 上廉中。
悬厘在曲周颞 上廉。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寸。
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穴。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和 在耳前兑发下动脉。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
听会在耳前陷中,张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颊后。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牖在颈筋、缺盆、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云在风池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横骨陷中。
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半。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中。
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人迎在颈大筋脉,动应手,夹结候旁以候五脏气,不灸。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气舍在颈直人迎夹天突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侧胁十穴第十
章门一名长平,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京门在监骨腰中季肋本夹脊。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居 在长平下八寸三分,监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
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掘肋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胸博中央直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
天突在颈结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胸博第二行六穴第十二
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
神藏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
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
步郎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胸博第三行六穴第十三
气户在巨骨,夹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不灸刺。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胸博第四行六穴第十四
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腹中央第一行十四穴第十五
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
上管在巨阙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管下、脐上一寸。
脐中不刺。
阴交在脐下一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不灸。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腹第二行十一穴第十六
幽门在巨阙旁半寸陷中。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中。
阴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
四满在中注下一寸。
气穴在四满下一寸。
大赫在气穴下一寸。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腹第三行十二穴第十七
不容在幽门旁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肋端相去四寸。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
关明在梁门下、太一上一寸。(《千金》云梁门下五分。)
太一在关明下一寸。(《千金》、《甲乙经》皆云梁门下一寸。)
滑肉门在太一下一寸。
天枢去肓俞一寸半,夹脐各二寸陷中。
外陵在天枢下、大巨上(《千金》云在天枢下半寸)。
大巨在长溪下二寸(《千金》云在脐下一寸、两旁各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归来在水道下二寸。
气冲在归来下鼠 上一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腹第四行七穴第十八
期门在第二助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两乳。
日月在期门下五分。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旁。
肠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一云腹结)。
府舍在肠结下三寸。
冲门在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一云冲门)。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九
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鱼际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内。
太泉在掌后陷中。
经渠在寸口陷中。不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
孔最在腕上七寸。
尺泽在肘中约上动脉。
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不灸。
会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第二十
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合谷在大指歧骨间。
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一云在合谷上三寸)。
偏历在腕后三寸。
温留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曲池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一云在肘上横纹中)。
肘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行马里大脉中。不刺(《甲乙经》云在肘上两寸)。
臂 在肘上七寸KT 肉端。
肩 在肩端 上,斜举臂取之。
秉风在夹天 外、肩上 后,举臂有空。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 在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肩 在肩端两骨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二十一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阴 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
通理在腕后一寸。
灵道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在肘内廉节后陷中。
极泉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第二十二
少泽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
养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陷中。
支正在腕后五寸。
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在肩曲甲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二十三
中冲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
劳宫在掌中央动脉。
内关在掌后,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后两筋间陷中。
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门去腕五寸。
曲泽在肘后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腋取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第二十四
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腋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后,本节后间陷中。
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关在腕后二寸陷中。
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一云在阳池上一寸)。
会宗腕后三寸空中。
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不刺。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后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
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
消泺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俞夹肩 后大骨下甲上廉陷中。
肩外俞在肩甲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中。
曲垣在肩中央曲甲陷中,按之应手痛。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太阴脾经十二穴第二十五
隐白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
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足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在膝下五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得之。
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
箕门在鱼腹上越筋间,动应手阴市内。(一云在阴股内起脉间。)
气冲在阴股内动脉。(此穴已见上腹第三行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二十六
厉兑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去内庭二寸。
冲阳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三寸。
解溪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
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一名上巨虚。)
下廉在上廉下三寸。(一名下巨虚。)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
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廉。
犊鼻在膝膑下 上夹解大筋中。
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第二十七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应手陷中。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
中 在足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
膝关在犊鼻下三寸陷中。(《甲乙经》云二寸。)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而得之。
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之间。
五里在阴廉下二寸,(《甲乙针经》云在阴廉下,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
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第二十八
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间本节前陷中。
地五会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不灸。
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一云伸脚取之)。
临泣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间,去侠溪一寸半。
付阳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悬钟一名绝谷,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
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阳辅在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寸许,去丘墟七寸。
阳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阳关在阳陵泉上五寸,犊鼻外陷中。
环铫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取上足(一云 枢,中外砚骨陷中)。
中渎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第二十九
涌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太钟在足踝后。
水泉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
照海在足内踝下。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
筑宾在内踝上端分中。
阴谷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
会阴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第三十
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申脉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门在足外踝下,名曰关梁。
仆参在足跟骨下陷中。
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一云在外踝,从地直上三寸两筋骨中)。
承山在兑 肠下分肉间陷中。
飞扬在外踝上七寸。
承筋在 中央陷中,不刺。(《千金》云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 中。)
合阳在膝约中央下二寸。
委中在 中约文动脉。
委阳在足太阳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
浮 在委阳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门在肉 下六寸。
扶承一名肉 ,在尻臀下股阴下纹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三阴三阳流注法
肺手太阴 少商 鱼际 太泉 列缺 经渠 尺泽 募中府 俞三椎三肠手阳明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曲池 募天枢 俞十六椎心主手厥阴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曲泽 募巨阙 俞五椎心手少阳 少冲 少府 神六 通里 灵道 少海小肠手太阳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溪 小海 募关元 俞十八椎脾足太阴 隐白 大都 大白 公孙 商丘 阴陵泉 募章门 俞十一椎胃足阳明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三里 募中管 俞十二椎肝足厥阴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中 曲泉 募期门 俞第十九椎胆足少阳 窍阴 侠溪 临泣 丘墟 阳辅 阳陵泉 募日月 俞第十椎肾足少阴 涌泉 然谷 太溪 水泉 复溜 阴谷 募京门 俞十四椎膀胱足太阳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昆仑 委中 募中极 俞十九椎三焦手少阳 关冲 腋门 中渚 阳池 支沟 天井 募石门 俞十三椎上五脏六腑,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脏腑出井流荥,注俞过原,行经入合,募前后法。假令肺手太阴为脏,出于少商为井,流于鱼际为荥,注于大泉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募在中府,俞在第三椎。他皆仿此。
阳井为金,阴井为水;阳荥为水,阴荥为火;阳俞为木,阴俞为火;阳原为火,阴源为金;阳经为火,阴经为金;阳合为土,阴合为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妇人第二
法四十五首
绝子,灸然谷五十壮,穴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胞门闭塞绝子,灸关元三十壮报之。
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
又灸气门穴,在关元旁三寸,各五十壮(《千金》云百壮。)
子脏闭塞不受精,灸胞门五十壮。
绝嗣不生,漏下赤白,灸泉门十壮三报之。穴在横骨当阴上际。石门穴在气海下一寸,针入一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妇人气痛坚硬,产后恶露不止。遂成结块,崩中断绪,日灸二七至一百止。
关元在石门下一寸,主断绪产道冷,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佳,但不及针,日灸一百止。
崩中带下,因产恶露不止。中极穴在关元下一寸,妇人断绪最要穴,四度针即有子。若未有,更针入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亦佳,但不及针,日灸三七至三百止。
白崩中,灸少腹横纹,当脐下孔直下一百壮。
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各一百壮。
带下,灸间使三十壮。又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或因食得或因产得,恶露不下,遂为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皆针之如上。
妇人遗尿,不知时出,灸横骨,当阴门七壮。
妊不成,数堕落,灸玉泉五十壮,三报之(中极是)。
灸夹丹田两边相去各一寸名四满,主月水不利,贲血上下并无子。灸三十壮,丹田在脐下二寸。
妇人胞落 ,灸脐中二百壮。
水泄痢,灸气海百壮,三报之。
胞落 ,灸身交五十壮,三报之,是脐下横纹中。
又灸背脊当脐五十壮。
又灸玉泉五十壮,三报之。
又灸龙门二十壮,三报之,是阴中上外标。
胞下垂注阴下脱。灸夹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之。
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三报之,夹玉泉两旁五寸。
妇人无乳法初针两手小指外侧近爪甲深一分,两手腋门深三分,两手天井深六分。若欲试之,先针一指即知之,神验不传。
妇人逆产足出,针足太阴入三分,足入乃出针,穴在内踝后白肉际陷骨宛宛中。
横产手出,针太冲入三分,急补百息,去足指奇一寸。
胞衣不出,针足太阳入四寸,在外踝下后一寸宛宛中。
又针足阳跷入三分,在足外踝下白肉际。
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入三分,急补之,又主胎上抢心。
心(一作阴)中懊 痛,针涌泉入三分。
心中懊 痛,针劳宫入五分,补之。
产后出汗不止,针太冲,急补之。
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皆针三阴交。
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
又针章门入一寸四分。
子死腹中及难产,皆针胞门。
胎动及崩中下痢,贲气上逆,针丹田入一寸四分,在脐下二寸。
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
胞漏下血不禁,灸关元两旁相去三寸,百壮。
妇人阴中痛引心下,少腹绞痛,灸膝外边上去一寸宛宛中。
妇人下血,泄痢赤白,漏血,灸足太阴五十壮,在内踝上三寸百壮,主腹中五寒。
妇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义穴,在内踝上五寸。
妇人下血,漏赤白,灸营池穴三十壮,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上脉,一名阴阳。
妇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
妇人下赤白漏,泄注,灸阴阳穴,随年壮,三报之,在足拇指下屈里表头白内际。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小儿惊痫第三
法二十一首
曲泽,主心下澹澹喜惊。
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阴跷,主卧惊视如见星。
大钟、 门,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然谷、阳陵泉,主心中悚惕,恐人将捕之。
解溪,主螈 而惊。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行间,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
阳谷,主风眩惊,心悲不乐。
阳谷,主风眩惊手卷。
厉兑,主多卧好惊。
腋门,主喜惊妄言面赤。
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
间使,主喜惊喑不能言。
三间、合谷,主喜惊。
阳溪,主惊螈。
通里,主心下悸。
大陵,主心中澹澹惊恐。
手少阴阴 ,主气惊心痛。
天井,主惊螈。
后溪,主泪出而惊。
腕骨,主烦满惊。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鼻病第四
法七首
鼻中壅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囟一穴,主鼻塞不闻香气,日灸二七至七百壮,初灸时痛,五十壮已去不痛,七百壮还痛即止,至四百壮渐觉鼻轻。
治鼻中息肉,灸上星二百壮,入发际一寸。
又夹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壮。
衄时痒,便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主阴卵肿。
鼻衄不止,灸涌泉二穴百壮。
灸鼻二孔与柱七壮,主鼻涕出不止。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舌病第五
法二十五首
重舌,灸行间,随年,穴在足大指歧中,二穴。
小儿重舌,灸左足踝上七壮。
又灸两足外踝上三壮。
紧唇,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壮。又灸承浆三壮。
牙齿疼,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方愈。
齿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上七壮。
风牙疼逐左右,以绳量手中指头至掌后第一横纹。折为四分,以度横纹后,当臂两筋间。当度头灸三壮,随左右灸之。两相患,灸两臂至验。
耳聋鸣,客主人一名上关,在听会上一寸动脉宛宛中,针入一分,主耳聋鸣如蝉。
又 耳脓出,亦宜灸,日三壮至二百壮,侧卧张口取之。
又听会在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一名耳门,针入三分,主耳聋耳中如蝉鸣。通耳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面、羊肉、蒜、鱼、热食。
又合谷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主耳聋飕飕然如蝉鸣,宜针入四分,留三呼五吸。忌灸,慎洗手,凡针手足,皆三日勿洗也。
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 筋上是。
耳聋不得眼,针手小指外端近甲外角肉际,入二分半,补之。
又针关冲,入一分半。补之。
又针腋门,在手小指次指奇间,入三分,补之。
牙车失欠蹉跌,灸第五椎,日二七壮,满三百壮不瘥,灸气冲二百壮,胸前喉下寅骨中是。
又灸足内踝上三寸宛宛中三百壮,三报之。
听会,主牙车急及脱臼相离二寸,在上关下一寸,一名耳门。侧卧张口乃得之,针入三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补宜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慎生冷、醋、滑。
又法:下关在耳门下一寸宛宛中动脉际是也,主牙车脱关,不得嚼食。侧卧开口取之,针入四分,与上同法,灸数亦周忌热食、酒、面。
颊车在耳下二韭叶宛宛中,主牙车不开、口噤不言及牙疼不得食、牙颊肿。侧卧张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不补宜灸,日七壮至七七壮即止。
喉痹,针两小手指爪纹中出血三大豆许即愈,左刺左,右刺右。
又:手无名指甲后一韭叶名关冲,主喉痹不得下食饮,心热 ,常以缪刺之,患左刺右,患右刺左也,都患刺两畔。
咽喉酸辛,灸少冲七壮,雀矢大注。
神门、合谷,主喉痹心烦。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香港脚第六
法三首 论一首
初灸风市,次伏兔,次犊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
凡八穴,风市穴: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手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手中指头,髀大筋上灸百壮,逐轻重灸之,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一穴五六百壮。伏兔穴:令病患累夫端坐,以病患手夫横掩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角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是;一法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五十壮。膝目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灸百壮。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法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有长短大小,当以病患手夫度取。灸百壮。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百壮。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百壮。绝骨穴:在足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灸百壮。凡此诸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灸一脚,病两脚便灸两脚也。凡脚弱病多着两脚。一方云:觉脚异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异者合四穴灸之,多少逐病轻重,大要虽病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令以次灸之,多则佳。
脚疼,三阴交三百壮,神良。一云灸绝骨最要。论曰:有人得之不以为事,不觉忽然入腹,腹肿心热,其气大上,遂至绝命。当知微觉有异,即须大灸之,乃得应手即瘥。亦依旧支法存灸之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中、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阳、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又:灸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两足凡八穴,名曰八冲极下气。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艾炷小作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诸风第七
法六十九首 论一首
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眼以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壮,小心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话或少气 ,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亦觉,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急肝中风者,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眼连额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色大青黑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或青或白或黄或黑,此为心已坏为水,不可复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视身通黄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
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腰痛,视胁左右,若末有黄色如饼粢大尚可治,灸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服续命汤。
论曰:凡风病内外沉浮者,内是五脏,外是皮肤,沉是骨髓,浮是血脉。若在腠理,汤药所及。若在五脏,酒醪所至。若在血脉,针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鹊自云不能如何。
风痱者,卒不以言,口噤,手不遂而强直。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在注上合其下开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壮,如倒作 字形也,男度右手,女度左手,嫌不分明,故以丹注三处起火各百壮。
夫眼肝风占候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壮。
心风灸心俞各五十壮。
脾风灸脾俞各五十壮。
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
卒中风口 ,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又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失,横安之,两头放火烧之。
凡卒中风,中噤不得开,灸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随年壮,口僻,左右灸之。
治尸厥法:凡尸厥如死,脉动如故,针百会入二分补之,灸熨两胁。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针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灸失喑不语法:先灸天窗五十壮讫,息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窗五十壮。若初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当闭伏,更失喑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会乃佳,一灸五十壮,息火泄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处各三百壮,轻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壮,即灸二里三壮,若五又法: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须火艾,专恃汤药则不可瘥。
灸角弓反张法:唇青眼戴,角弓反张,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壮。穴在神庭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
次灸下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动脉下空下廉陷中。
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前下曲颊端陷中。
次灸廉泉一穴七壮。在当颐直下骨后陷中。
次灸囟会一穴七壮。在神庭上一寸。
次灸百会一穴七壮。在当顶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壮。在耳直上入发际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壮。在项后大筋外入发际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壮。在大椎下间。
次灸风门二穴各七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肾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壮。穴在肘外曲头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 二穴各七壮。在两肩头之中,两骨间陷中。
次灸支沟二穴各七壮。在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
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壮。大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中。
次灸间使二穴各七壮。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次灸阳陵泉二穴各七壮。在膝下骨前陷中。
次灸阳辅二穴各七壮。在外踝上绝骨陷中。
次灸昆仑二穴各七壮。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上以前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凡有风,皆灸之,神验。
鼻交额中一穴,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泻五吸,不补,亦宜灸,然不如针。此主癫风弓角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暗到不识人,黄胆,急黄八种,大风,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验。慎酒面生冷、醋滑、猪鱼、荞麦、浆水。
杂灸法:凡风,灸上星二百壮,又前顶二百壮,百会一百壮,脑户三百壮,风府三百壮。
凡大风灸百会七壮。
凡百诸风,灸大椎平处两相二寸三分,以病患指寸量之,各一百壮。
治风,耳后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风若狂者,亦瘥。耳门前灸百壮,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言及肉瘅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脏俞,各一百五十壮。
扁鹊曰:凡心风灸心俞各五十壮,第五节对心是也。
肝俞,主肝风腹胀,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食,鼻衄,目KT KT ,眉头胁下痛,少腹急,灸百壮。
大肠俞主风,腹中雷鸣,大肠灌沸,肠 泄痢,食不消化。少腹绞痛,腰脊痛强,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报之。
治卒中恶,闷热毒欲死灸足大指横纹,随年壮。若筋急不能行者,若内筋急灸内踝上三十壮,外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愈。若戴睛上插者,灸两目后 二七壮。
若不语,灸第三椎五百壮。
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
腋门二穴主风,灸五十壮,亦可九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灸绝骨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十,又云一十六。)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壮即愈。一云随年壮。僻者,逐左右灸之。
治头风摇动,灸脑后玉枕中间七壮。
治猥遐风偏风半身不遂法:肩 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头风,刺风,手不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冷酸疼无力,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在膊骨头陷中平手取之,偏风不遂,可至二百壮,过多则臂强,慎酒肉五辛,热食浆水。
又针曲池,入七分,得气即泻,然后补之,大宜灸,日十壮至一百壮止。十日更报下少至二百壮。
又针列缺,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壮至一百,总至三百壮。
阳池,上一夫两筋间陷中主刺热风耳聋鸣,手不仁,冷风手战,偏风,半身不遂。阳池支沟,下一夫覆腕当纹宛宛中,亦主或因损后把捉不得,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忌灸。
商丘,在内踝前陷中,主偏风瘅,脚不得履地,刺风头风热风阴瘅,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疾出之。忌灸。
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热风,疼不得履地,针入四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疾出针,于痕上灸之良,七壮。
灸猥遐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大门,脑后尖骨上一寸,次承浆,次风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次手阳明大指奇后,次脚五指屈,两脚膝腕纹,次脚髓孔足外踝后一寸,次足阳明拇指奇三寸,各灸百壮。若有手足患不遂,灸百会,次本神,次肩 ,次心俞,次手少阳,次灸天窗,次两肩上一寸当瞳仁,次曲眉在两眉间,次手阳明,次足阳明,各灸二百壮。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时行法第八
法四首
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处:第一去心下一寸。各巨阙。第二去心下二寸,名上管。
第三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小大不同,恐寸数有异,可以绳度之。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骨鸠尾头少度至脐孔,中屈之取半,当绳头名胃管。又中屈更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是上管,上度取一分是巨阙。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一七二壮,随其年灸,以意量之。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囟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度入发中灸绳头名天窗又灸两颞 ,又灸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
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无比。
豌肉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黄胆第九
法一十一首
唇里正当承浆边,逼齿断针三 ,治马黄黄胆。
颞 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疸气温病,夹人中火针,治马黄胆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灸钱孔百壮,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夹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
灸太冲七壮(又云针灸随便)。
又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拔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若女人玉门头是穴针灸无在。
脚跟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
臂石子头还取病患手自捉臂,从腕中大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胆。
黄胆灸第七椎七壮,黄汁出。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疟病第十
法一十三首
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灸满百壮。艾炷如黍火粒,俗人不解,务大炷也。
又觉小异,灸百会七壮。若更发,更七壮。极难瘥,不过三灸。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又灸肾俞百壮。
又灸三间,在虎口第二指节下二寸,三年疟欲发,即下火。
治一切疟,无问处所,仰卧以绳量其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冶疟,刺足少阴,出血愈。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心已。先视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
疟,日西发者,临泣主之。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飞扬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
灸一切疟,尺泽主之。
凡疟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肝病第一
五十一法
治眼目法:攒竹,主目视不明,KT KT 目中热痛及 ,针入一分,留二呼,泻三吸,徐徐出之。
忌灸。宜出血涂盐。
肤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泪,目视不明, 肉出,皆针睛明,入一分半,留三呼,泻五吸。冷者先补后泻,复补之。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后速出。
视眼 不正,口 目 ,面动叶叶然,眼赤痛,目KT KT ,冷热泪,目睑赤,皆针承泣。
在目下七分匡骨中,当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气即泻,忌灸。
目暗不明,针中渚,入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眯目、偏风、眼 、通睛、耳聋,针客主人,一名上关,入一分,久留之,得气即泻。亦宜灸,日三七壮至二百壮,炷如细竹筋大,侧卧张口取之。眼暗灸大椎下第十节,正当脊中二百壮,唯多佳。可以明目,神良。灸满千日,不假汤药。
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一百壮,两边各尔。在眼后耳前三阴三阳之会处,以手按之有上下横脉,是与耳门相对也。
肝俞,主目不明,灸二百壮,小儿寸数斟酌,灸可一二七壮。
治风翳,灸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炷如小麦大,逐病左右灸之。
治风痒赤痛,灸人中鼻柱二壮,仰卧灸之。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逐左右灸之。
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后节前陷中。两眼暗,两手俱灸,随年壮。
治温病后食五辛即不见物,遂成雀目,灸第九椎,名肝俞,二百壮,永瘥。
治脚转筋法:治脚转筋,针内昆仑穴,在内踝后陷中,入六分,气至泻之。
又灸承山,随年壮,神验。
第二十一椎主腰背不便,筋转痹,灸随年壮。
治筋挛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足外踝骨上七壮。
治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又下满,灸五十壮,两脚一百壮,此二穴亦主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悉主之。老人加之,五十以下及小儿并随年壮。
治转筋,胫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
腹胀转筋,灸脐是一寸二七壮。
治症瘕法:小腹坚大如盘盂,胸腹中胀满,饮食不消,妇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壮,三报之。
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
灸气海百壮。
久冷及妇人症癖,肠鸣泄痢,绕脐绞痛,灸天枢百壮,三报之。勿针脐两旁各二寸。
积聚坚满痛,灸脾募百壮,章门是也。
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初日灸三,次日五,后七,周而复始,至十止。惟忌大蒜,余不忌。
又灸关元五十壮。
又灸脐上四指五十壮。
膏肓俞两穴主无病不疗方:先令病患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 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肩中。灸两胛内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数百壮当气下,磐磐然如流水当有所下,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此灸无所不治,主诸羸弱瘦损虚劳,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及狂惑妄误,皆有大验。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及以前法灸。若不能久正坐伸两臂者,亦可伏衣 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远。不尔甲胛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 当令大小有常,不尔则前却失其穴也。此穴灸讫后,令人阳气盛,当消息自养,令得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求索。
治头重臂肘重法:头重风劳,灸脑户五壮,针入三分补之。
头重不能胜,灸脑户下一寸半。
身体重,四肢不能自持,灸脾俞,随年壮,针入五分补之。
身重,嗜眠不自觉,灸天府五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身重,灸水分百壮,针入一寸补之。
体重,四肢不举,灸天枢五十壮。忌针。
身重肿,坐不欲起,风劳脚疼,灸三里五十壮,针入五分补之。又,灸足太阳五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臂重不举,灸肩井,随年壮,可至百壮,针入五分补之。
又,灸足泽三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第一椎名大杼,无所不主,侠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头项痛不得顾。胸中烦急,灸随年壮。
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针入三分泻之,横三间寸灸之。
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
心烦短气,灸小肠俞。
又,灸巨阙、期门各一百壮,针入五分。
又,灸心俞百壮,针入五分。
头身热,灸胃管百壮,勿针。
烦闷忧思,灸大仓百壮。
烦热头痛,针虎口入三分。
烦躁恍惚,灸间使三十壮,针入三分。
骨热烦,胸满气闷,针三里入五分。
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胆病第二
一十二法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口中无味(一云苦眯目),恐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刺足少阳治。阳在足第二指本节后一寸。
侠胆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浊浴。主胸中胆病,随年壮。
胆虚,灸足内踝上一夫,名三阴交,二十壮。
治吐血法:虚劳吐血,灸胃管三百壮,亦主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及多睡百病。
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脑衄,灸上星五十壮。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忌针。
吐血,腹痛雷鸣,灸天枢百壮。
吐血唾血,上气咳逆,灸肺俞,随年壮。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壮。
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大陵是。
吐血,颈项上二七壮。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心病第三
一十八法
心俞,各灸二七壮,主心病,老小减之。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皆灸之。
卒心疝,暴痛汗出,刺大敦,左取右,右取左。男左女右,刺之出血立已。
侠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名曰上门。主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各灸随年壮。
凡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背痛,手不得上头,灸肩 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当心下一寸,名巨阙。主心闷痛,上气,引少腹冷,灸二七壮。
脉不出,针不容两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
健忘忽忽,针间使入五分,掌后三寸。
心中懊 ,彻背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
心痛,冷气上,鸠尾上二寸半,名龙颔,灸百壮,不针。
心痛,恶气上,肋痛急,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恶,气叉心,灸巨阙百壮。
心痛,胸胁满,灸期门,随年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大仓百壮。
心痛曝绞,急欲绝,灸神府百壮。附:鸠尾正当心,有忌。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忌针两乳间。
心痛,灸臂腕横纹三七壮。
心痛,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小肠病第四
八十一法,诀二首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少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在手第二指本节后一寸动脉。
侠中管两边相去半寸,名曰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
侠脐两边相去一寸,名魂舍,灸一百壮,主小肠泄利脓血,小儿减之。又,灸小肠俞七壮。
灸风眩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度口之寸数,便以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中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更灸之,壮数如前。若速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治卒癫法: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即瘥。当尿孔上是穴。
又,灸阴茎头三壮。
又,灸乳头三壮。
又,灸足大指上聚毛中七壮。
又,灸督脉三十壮,在直鼻人中上,入发际三报之。
又,灸天窗、百会各渐灸三百壮,炷惟小作。
又法:灸耳上发际各五壮。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法: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七炷不止,十四壮,炷如雀矢大作之。
狂,鬼语,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许即止。
治大人癫小儿惊痫法: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 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所灸五处各百壮,削竹为度,胜绳也。
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
又,灸阴囊缝三十壮,令人立,以笔正注当下,己卧却核卵令上。乃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于阳气也。
卒发狂言鬼语法: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便灸左右胁,当对屈肘头两处火,俱下各七壮,须臾鬼语自道姓名乞去。徐徐语问,乃解其手。
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灸百会九壮。
狂走螈 ,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顶后一寸百壮。
狂邪鬼语,灸天窗九壮。
又,灸口吻十五壮。
狂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在手腕后六寸。
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在手腕后陷中动脉,此与阳明同也。
狂癫风癫,吐舌,灸胃管百壮,不针。
又,灸大幽一百壮。
又,灸间使三十壮。(《千金》云:治狂走癫痫。)
狂言恍惚,灸天枢百壮。
又,灸间使三十壮。(《千金》云:治狂言妄语。)
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觉随年壮。在背上侠内侧反手不及者,骨芒穴上六分,捻之痛是也(一云巨阙俞。)
狂邪惊痫,灸承命三十壮,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上。
又,灸巨太阳五十壮。(《千金》云:治狂癫风惊,厥逆心烦。)
又,灸巨太阳五十壮。(《千金》云:治狂癫鬼语。)
又,灸足少阳随年壮。(《千金》云:治狂癫痫狂易。)
又,灸足阳明三十壮。(《千金》云:治狂走,惊,恍惚。)
狂走癫阙如死人,灸足大敦九壮。(《千金》云:灸足大指三毛中。)
狂走骂詈,灸八会,随年壮,在阳明下五分。
狂癫惊走风恍惚, 喜骂笑歌哭,鬼语吐舌,悉灸上星、脑户、风池,手太阳、阳明、太阴,足太阳、阳明、阳跷、少阳、太阳、阴跷、足跟,悉随年壮。
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
邪鬼妄语,灸悬命一十四壮,在口唇里中央 者是。一名鬼禄,一法以钢刀决断乃佳。
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又,灸慈门五十壮。(《千金》云:治悲泣邪语,鬼忙歌笑。)
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壮。
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者,灸间使,男左女右,随年壮。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鬼神语,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
又,灸两肘内屈中,五壮。
又,灸背脾中间三壮,报之。
惊狂走,灸内踝上三寸,近后动脉上七壮。
邪病,四肢重痛,诸杂候,尺泽主之。一名鬼堂。
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千金》云:一名鬼客厅,凡人中恶先掐鼻下足也。)
邪病卧,冥冥不自知,风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唤骂詈走,十指端去爪一分主之。一名鬼城。
邪病鬼癫,胸上主之。一名鬼门。并主四肢重。
邪病大唤骂走,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劳宫,一名鬼路。
阳泽,一名鬼臣。
耳前发际宛宛中,一名鬼床。
尺中动脉名鬼受。
足太阳名鬼路。
癫狂二三十年者,灸天窗,次肩井,次风门,次肝俞,次肾俞,次手心主,次曲池,次足五趾,次涌泉,各五百壮,日七壮。
针邪鬼病图诀法: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然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语,或歌或哭,或笑或吟,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露形体,或昼夜游走,或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虫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针也。
依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
第一初下针,从人中名鬼宫,在鼻下人中左边下针,出右边。
第二次下针,手大指爪甲下三分,名鬼信。入肉三分。
第三次下针,足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名鬼垒,五指皆针。
第四次下针,在掌后横纹入半解,名鬼心。
第五次下针,在外踝下白肉际,火针七 , 三下名鬼路。
第六次下针,入发际一寸,大椎以上火针七 , 三下名鬼枕。
第七次下针,去耳垂下五分,火针七 , 三下名鬼床。
第八次下针,承浆从左刺出右,名鬼市。
第九次下针,从手横纹三寸两筋间针度之,名鬼路,此名间使。
第十次下针,入发际直鼻上一寸,火针七 , 三下名鬼堂。
第十一次下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玉门头三壮,名鬼藏。
第十二次下针,尺泽横纹中内外两纹头接白肉际七 , 三下名鬼臣,此名曲池。
第十三次下针,去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名鬼封。
上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治风邪法:灸间使随年壮。
又,灸承浆七壮,三报之。
又,灸心俞七壮。
又,灸三里七壮。
治鬼魅:灸入发际一寸百壮。
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
野狐魅:合手大指,急缚大指,灸合间二七壮,当狐鸣而愈。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脾病第五
三十二法
脾俞,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并灸椎上三穴各七壮。
治老小大便失禁法: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炙大指奇间各三壮。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灸横纹百壮。
治大便难法: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灸侠玉泉相去二寸半,名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
又,灸承筋二穴三壮。
又,灸大都随年壮。
又,灸大敦四壮。
腹中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各百壮,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大小便不利,灸八 百壮,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魃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数泄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又,灸天枢百壮,在侠脐相去各二寸。魂魄之舍,不可下针。(一名相去三寸。)
治痢法: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随年壮。(恐是中膂肉俞。)
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多多益佳。
食不消化,泄痢,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俞百壮。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之。在八魁正中脊骨上。灸多益佳,三宗骨是。
忌不痢不嗜食,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之。在侠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下痢赤白,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之久冷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壮。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在脊穷骨上。赤白下,灸穷胸惟多益佳。
久痢,百治不瘥,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之上中,去大指奇间三寸,灸随年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
又,先屈竹,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记,下量一寸点两旁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瘥。亦主疳湿。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又,灸脐中稍稍至二三百壮。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胃病第六
三十四法
治胃补胃,灸胃俞百壮,主胃中寒,不能食,食多身羸瘦,肠鸣腹满,胃胀。
灸三焦俞,主五脏六腑积聚,心腹满,腰背痛,饮食不消,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随年壮。
又,灸心下二寸,名胃管,百壮至千壮,佳。
小肠俞主三焦寒热,灸随年壮。
治胃中热病,膝下三寸名三里,灸三十壮。
反胃,食即吐出,上气,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限。
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云一指。)
灸胸胁胀满法: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之。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之。
胀满雷鸣,灸犬肠俞百壮,三报之。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管,在心鸠尾下三寸,百壮,三报之。
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疼,灸气海百壮,在脐下一寸,忌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少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
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灸肝俞百壮。
灸干呕法:干呕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起死人。
又,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凡哕,令人惋恨,灸承浆,炷如麦七壮。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治卒哕,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灸尺泽、巨阙各七壮。
灸吐法:吐逆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灸膈俞百壮。
卒吐逆,灸乳下一寸七壮。
吐变不下食,灸胸膛百壮。
又,灸巨阙五十壮。
又,灸胃管百壮三报之。
又,灸脾募百壮,一名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三报之。
呕吐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之。(《甲乙经》云: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
呕吐咳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神良。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肺病第七
四十五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名阴都,随年壮。
又,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三壮。
凡肺风气痿绝,四肢胀满,喘逆胸满,灸肺俞各两壮,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肺俞,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七壮,亦随年壮,可至百壮。
呕吐上气,灸尺泽,在肘中,不三则七。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治奔豚上气法: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主奔豚腹肿,灸百壮。
又,灸气海百壮,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五十壮,亦可百壮,在脐下三寸。
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主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五十壮。
心中烦热奔豚,胃气胀满不能食,针上管入八分,得气即泻。若心痛不能食,为冷气,宜先补后泻,神验。灸之亦佳,日二七至百止,不瘥倍之。不忌房室。
奔豚冷气,心间伏梁,状如覆杯,冷结诸气,针中管入八分,留七呼,在上管下一寸,泻五吸,疾出针,须灸,日二七壮至四百止,慎忌房室。
又,中府二穴,主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百壮。
又,期门二穴,直乳下二肋端旁一寸五分,主奔豚,灸百壮。
又,四满侠丹田两旁相去三寸,灸百壮。(一云三十壮。)主奔豚气,上下抢心腹痛。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
第四椎名巨阙俞,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
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心下四寸,主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饮不消,肠鸣泄痢,灸百壮。
肓募二穴,在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尽度头是,主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随年壮。
脐下结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
又,灸天井百壮。
气短不语,灸大椎随年壮。又灸肺俞百壮。又灸肝俞百壮。又灸尺泽百壮。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又灸手十指头各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又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下气,灸肺俞百壮。
又,灸太冲五十壮,此穴并主肺痿。
灸飞尸法:以绳量病患两乳间中屈,又从乳头向外量,使肋KT 于绳头,灸随年壮,主一切注(《千金》云: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胃管主五毒注,不能食饮,百病,灸至千壮。
忤注,灸手肘尖,随年壮。(尖,一作纹)。
又,第七椎,灸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百壮。
食注,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水注,口中涌水出,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及三阴交,随年壮,泻肺补肾。
灸一切注,无新久者,先仰卧,灸两乳两边斜下三寸,名注市,随年壮。
第二肋间名期门,灸随年壮。
(凡中尸者,飞尸、循尸、风尸、尸注也。今皆取一方治之。其状皆腹胀痛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两肋或踝肿起,或挛引腰脊,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即愈。)
又,两手大指头各灸七壮。
乳下一寸,逐病所在,灸之,病瘥止。
一切恶注,气急不得息欲绝者,及积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纹,于左乳头并四指当小指节下间灸之,妇人以右手也。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大肠病第八
二十二法,论一首
大肠俞,主胀中胪胀,食不消化,灸四十壮。
侠巨阙相去五寸,名承满,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两边一处,各灸五十壮。
治咳嗽法: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大;溪;胆咳,刺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阴。
嗽,灸两乳下黑白肉际各一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度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边各八十壮,三报之。三日毕,两边者口合度也又,灸大椎,下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中间一处,并主上气。
呀嗽,灸两屈肘裹大横纹下头,随年壮。
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彻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血冷痰,灸肺俞随年壮。(《千金》云五十壮。)
上气气闷咳逆,咽塞声坏,喉中猜猜,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上气,胸满短气,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彻背痛,灸胸堂百壮,忌刺。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彻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灸咳,手屈臂,中有横纹,外骨捻头得痛处二七壮。
又,内踝上三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痛,喉痹,项颈满,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疮,大小便涩,鼻中干燥,烦论曰:凡上气,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治痰饮法:诸结积、留饮、 囊、胸满饮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壮。
又,灸胃管三百壮三报之。
心下坚,积聚冷热,腹胀,灸上管百壮三报之。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肾病第九
二十四法
对脐当脊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名肾俞。主肾间风虚,各灸百壮。
治小便失精法:灸第七椎两旁三十壮。
又,灸第十椎两旁三十壮。
又,灸阳陵泉、阴陵泉,各随年壮。
灸第十九椎两旁各三十壮。
男女梦与人交,泄精,三阴交灸五壮,喜梦泄,神良。
丈夫梦失精,小便浊难,灸肾俞百壮。
男子阴中疼痛,尿血精出,灸列缺五十壮,失精,五脏虚竭,灸屈骨端五十壮,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一名横骨。
男子失精,阴上缩,茎中痛,灸大赫三十壮,在侠屈骨端三寸。
男子腰脊冷疼,小便白浊,灸脾募百壮。
男子失精,膝胫疼冷,灸曲泉百壮。
男子失精失缩,灸中封五十壮。
第二十二椎,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随年壮,两旁各一寸五分。
小肠俞,主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虚乏,灸随年壮。
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壮,三里下三寸。治腰疼法:腰卒痛,去穷脊上一寸,灸七壮。
肾俞,主五脏虚劳,少腹弦急胀热,灸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腰痛不得动者,令病患正立,以竹杖柱地度至脐,取杖度背脊。灸杖头处,随年壮,良。灸讫,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脱肛,不食,常泄痢,妇人崩中去血,带下淋露,去赤白杂汁,皆灸之。此侠两旁各一寸横三间寸灸之。腰痛,灸足跟上斜纹中白肉际十壮。
又,灸巨阳十壮,巨阳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 ,在尻上约左右是。
又,灸八 及外踝上骨约中。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膀胱病第十
三十二法
灸转胞法:玉泉,主腰痛小便不利,若胞转,灸七壮。
第十七椎,灸五十壮。
又,灸脐下一寸。
又,灸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第四椎名厥阴俞,主胸中膈气,积聚好吐,随年壮灸之。
侠屈骨相去五寸,名水道,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随年壮。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侠两旁各三寸半。
侠脐旁相去两边各二寸半,名大横,主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之随年壮。
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 饮注下,随年壮灸之。
小肠俞,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寒热,赤白泄洞痢,腰脊痛。又主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灸之各五十壮。
小肠俞,主三焦寒热,一如灸肾法。
治霍乱法:凡霍乱,灸之或虽未即瘥,终无死忧,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后吐,当随病状灸之。纳盐脐中灸二七壮,并主胀满。
治霍乱转筋,令病患正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两肘尖头。依绳下侠脊骨两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壮,无不瘥者。(《肘后》云:此华佗法。)
若先心痛先吐,灸巨阙二七壮,不瘥,更二七壮。
若先腹痛,灸太仓二七壮,不瘥,更二七壮。
若先下痢,灸谷门,在脐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肠募,灸二七壮,不止,更灸二七壮。
吐痢不禁,三阴三阳但数者,灸心蔽骨下三寸。
又,灸脐下三寸,各六七十壮。
霍乱,上下吐泻,灸脐下十四壮。
又,灸关元三七壮。
手足逆冷,灸三阴交各七壮,不瘥,更七壮。
转筋,灸涌泉三七壮,不止,灸足肿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
又,灸慈宫二七壮。
走哺转筋,灸肿踝白肉际左右各二十一壮。
又,灸少腹下横骨中央,随年壮。
转筋四厥,灸两乳根黑白际各一壮。
转筋在两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际七壮。
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
又,灸承山一百壮。
下若不止,灸大都,在足大拇指本节内侧白肉际各七壮。
若转筋入腹欲死,四人持其手足,灸脐上一寸十四壮,四五壮自不动,勿持之。
又,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可灸百壮,日二七壮。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消渴第一
一十二法,论一首
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壮,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炙之。
消渴口干,不可忍,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又,灸足太阳五十壮。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
又,灸阳池五十壮。
建氏灸消渴法:初灸两手足小指头及项椎,随年壮。
又,灸膀胱俞横三间寸,灸之各三十壮,五日一报之。
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侠脊梁一寸半二穴,随年壮。
论曰:灸上诸穴讫,当煮白狗肉作羹汁,饮食不用姜酱豉,可用葱薤随意。当煮肉骨汁,作淡羹可食肉,当稍渐进,忌食猪肉,法须二百日乃善。
又,灸肾俞二穴并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侠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又,关元侠两旁各二寸一处。
又,阴市二穴在膝上,当伏兔上三寸临膝取之。
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凡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尿也。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三十七穴,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可山也。若灸诸阴不瘥,可灸诸阳,诸阳在脚表宜审用之,无有不验,造次则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
灸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此方万验也。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大指令齐,急逼之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肉际,际方后自然有角。令炷当两角中小侵入爪上,此两指共当一炷也。亦灸脚大指与手同法,各三炷。经三日又灸之,此法甚验。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淋病第二
二十三法
着盐脐中,灸三壮。
五淋不得尿,灸悬泉二七壮,在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间是,中封之别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气淋,灸关元五十壮。
又,侠玉泉相去一寸半,灸三十壮。
劳淋,足太阴百壮,在内踝上三寸三报之。
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疾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一云百壮)。
血淋,灸丹田,随年壮。
血淋,灸腹溜五十壮。
卒淋,灸外踝尖七壮。
失禁,尿不自觉知,针阴陵泉入五分,灸随年壮。
茎中痛,灸行间三十壮。
屈骨端,主腹中满,小便数,灸二七壮。小儿以意量之。
不得尿,灸太冲五十壮。
失尿不禁法:灸大敦七壮。
又,灸行间七壮。
小儿遗尿,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又大敦一壮。
尿床灸法:垂两手髀上,尽指头上陷处,灸七壮。
又,脐下横纹七壮。
遗尿,针遗道入二寸补之,在侠玉泉五寸,灸随年壮。
又,灸阴陵泉随年壮。
又,灸阳明随年壮,针入三分。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尿血第三
七法
第七椎两边各五寸,主尿血。
又,灸大敦,各随年壮。
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
又,灸三焦俞百壮。
又,灸肾俞百壮。
又,灸章门百壮。
尿黄,灸石门五十壮。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水病第四
一十五法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
又,两手大指缝头各灸七壮。
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灸肾俞百壮,主百病水肿。
灸胃仓,随年壮。
水肿,灸陷谷随年壮。
水肿,气上下,灸阴交百壮。
水肿胀,灸曲骨百壮。
大腹,灸阴市随年壮。
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灸脐中、石门各百壮。
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
水分,主水肿胀满不能食,坚硬,灸,日七壮,至四百即止,忌针,针水出尽即死。水病灸至瘥止,在下管下一寸。
鼓胀,灸中封二百壮。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痈疽第五
七法,论一首
卒疽着五指,急不得屈伸,灸踝尖上数壮,亦可至百壮。
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疖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遇之肿成,不须灸,从手掌后第一横纹后两筋间当度头,灸五壮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当心胸中者灸两手,俱下之。
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纹前,取病患三指外手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间从不痛至痛,肿在右从右炙,不过三四日,瘥。
又,灸掌后横纹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验,已用得效。
论曰:疔肿灸法稍多,然此一法亦甚效验,出于意表也。
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头痛、瘾疹,灸天窗七壮。
白癜、白 、浸淫、沥疡着头及胸前,灸两乳间,随年壮,立瘥。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痔漏第六
十八法
针漏法:少海,在臂曲侧肘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主腋下瘰 漏臂疼,屈伸不得,风痹瘙漏,针入三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 瘰,先拄针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内之,追核大少,勿出核,三上三下,乃拔出针灸漏法:颈漏,灸天池百壮,穴在乳后一寸,腋下着胁直腋屈肋间。
又,灸两耳后发际直脉七壮。
又,灸背后两边腋下后纹头,随年壮。
又,灸心鸠尾下宛宛中七十壮。
又,两胯内有患 处宛宛中百壮。
又,灸章门、临泣、支沟、阳辅各百壮。
又,以艾炷绕四畔周匝,灸七壮即止。
又,灸肩井,随年壮(一去二百壮)。
诸恶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内踝上各三壮,二年者六壮。
针痔法:长强在穷脊骨下宛宛中,主下漏、五痔、疳虫食下部,针入三寸,伏地取之,以大痛为度。灸亦良,不及针。灸,日三十壮,至七日止,特忌房室。
针足太阴穴,在内踝上一夫,一名二阴交,亦主大便不利,针入三分。
飞扬、商丘、复溜、劳宫、会阴、承筋、扶承、委阳、委中,并主之。
灸肠痈法:屈两肘正尖头骨,各灸百壮,则下脓血者愈。
灸乳痈 乳法:灸两手鱼际各二七壮,断痈脉也。
又,以绳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
指忽掣痛不可忍,灸指端七壮。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脱肛第七
四十法
灸尾翠骨七壮,立愈。主脱肛,神良。
又,灸脐中,随年壮。
灸瘿法:灸风池,侠项两边两穴耳上发际百壮。又大惟百壮,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小垂下各三十壮。又,颈冲在两伸手直向前,令臂着头对鼻所住处,一各臂 ,灸随年壮。凡五处,共九穴,又垂两手两腋上纹头,各灸三百壮,针亦良。
灸瘿,肩 左右厢宛宛中,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再三,以瘥止。
瘿,上气短气,灸肺俞一百壮。
瘿,上气胸满,灸云门五十壮。
瘿,恶气,灸胸堂百壮。
又,灸天府五十壮。
又,灸大椎,横三间寸灸之。
又,灸冲阳,随年壮,在肘外屈横纹外头(据此是曲池穴,冲阳在足趺上五寸)。
瘿,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瘿气面肿,灸通天五十壮。
瘿,灸中封,随年壮。
灸 卵法:以蒲横度口如横折之一倍增之,以布着少腹横理,令度中央上当脐勿令偏僻,灸度头及中央,合二处随年壮,好自养,勿劳动作役、大言大怒大笑。
又,牵阴头正上行,灸头所极牵向左右髀直,下行皆仿此,随年壮。
又,灸足厥阴,在右灸左,在左灸右,各三壮。厥阴在足大指本节间。男 有肠 、卵、气 、水 四种,肠 、卵 难瘥,气 ,水 针灸易瘥。卵偏大入腹,灸三阴交,随年壮,在内踝上八寸。
又,肩井、肩臂接处,灸随年壮。
又,灸关元百壮。
又,灸手小指端七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卵偏大,炙玉泉百壮报之。
又,灸泉阴百壮三报之,在横骨边三寸。
凡 病,阴卒肿者,令并足合两拇指爪甲相并,以一艾炷两爪端方角上七壮。
阴肿欲溃困,灸足大拇指本节横纹中五壮。
又,灸足太阳五十壮报之。
又,灸足太阴五十壮,在内踝上一夫。
又,灸大敦,在足大指三毛中,随年壮。
又,灸足大指内侧去端一寸白肉际,随年壮,甚验。若双 ,灸两处。
又,横骨两边二七壮,侠茎灸之。
又,足大指下理中十壮,随肿边灸之,神验。
小儿 ,先时将儿至碓头咒之曰:坐汝令儿某甲阴囊 ,故灸汝三七二十一。灸讫,便牵儿令雀头向下,着囊缝当阴头灸缝上七壮,即消,已用有验,艾炷如 簪头大。
凡男 ,当骑碓轴以茎中置轴上,齐阴茎头前灸轴木上,随年壮,即愈。
卵肿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横纹中,随年壮。
灸汁法:多汗寒热,灸玉枕五十壮,针入三分。
多汗疟病,灸 五十壮。
盗汗,寒热恶寒,灸肺俞随年壮,针入五分。
又,灸阴都各一百壮,针入八分补之,穴在侠胃管相去三寸。
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
又,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卒死第八
十三法
针间使百息。
又,灸人中。
灸魇不觉法:灸两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壮。
治卒忤法:灸人中三十壮。
又,灸肩井百壮。
又,灸间使七壮。
又,灸巨阙百壮。
又,灸十指爪甲下各三壮。
治鬼击法:夫鬼击之为病,卒着人如刀刺状,胸胁及心腹绞切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即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灸人中一壮,立愈。若不止,更加灸脐上一寸七壮。又灸脐下一寸三壮。(一云七壮。)
中恶,灸胃管五十壮。
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 之。
治热 ,灸两乳头七壮。
治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恶血尽,灸百壮。以后,日日灸,一百日乃止。瘥,血不出,慎酒猪肉,一生慎之。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杂法第九
用针法: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其后先,若存若立。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主。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明堂偃侧,针讫皆无不灸。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灸已,好须将护,生冷醋滑等,若不谨慎之,反增疾矣。
黄帝曰:五脏、五行、五时,病何以故?岐伯曰:假令春月和畅,条芳水渌,心荡意盈,神乱于内而形病于外,卒有西方飘风,凛然毛耸,因腠理开,不复得散,便居孙脉,孙脉满,流入络脉,络脉入大经,大经注腑,腑归脏,四时同然,故风病多归于心也。手心主灸,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故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所游观。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故经云:灸三壮者,即为足数也。
禁忌法:凡灸头与四肢,皆不欲少,须熟,宜令灸,计壮满三百,足以愈病。头手足肉薄,若并灸,则血气绝于下,宜时歇。火气少时,令血气遂通,使火气流行,积数大足,自然邪除疾瘥也,乃止火耳。本经多云刺入三分,灸三壮,兹乃举其大纲,未尽圣心。且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浓,炷大肉多,斯皆以意商量也,背欲热即为佳也。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
凡微数之脉及新汗后,并忌灸。
凡孔穴,皆遂人大小,取手中指第一节为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盖一中指也。人年三十以上,若灸头不灸三里穴,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穴下气也。
一切病皆三里三壮,每日常灸下气,气止,停也。
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凡针刺大法,在午时后,不欲午时前。
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脚沉重,日觉羸瘦,此名复连病,令人极无情地,常愁不乐,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当灸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指当骨上,各灸随年壮,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取法以草从手指中纹横三指令至两畔齐,将度外踝从下骨头与度齐,向上当骨点之两脚令三姓人灸之。候天晴日,午后在门外四达道上灸之,神良。若年月久更发,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灸七壮。
巨厥可百壮。
上管可二百壮。
中管可千壮。
下至五百壮。
下管可一百壮。
中守可一百壮。
阴交可三百壮。
中极可五百壮。
大椎可三百壮。
风门可二百壮。
魂门可五壮。
阳纲可五壮。
意舍可百壮。
肓门、胞门可各一百壮。
悬枢可五壮。
命门可七壮。
白环俞可三壮(又云一壮)。
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小肠俞、胆俞、大肠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膈俞上五脏六腑俞皆得满一百壮。
肺募中府、心募巨阙、肝募期门、胆募日月、脾募章门、肾募京门、小肠募关元、三焦募石门、大肠募天枢、膀胱募中极、胃募中管。
上五脏六腑募,亦得满百壮。
鸠尾三十三壮三报之,巨阙五十壮,上管、胃管、建里、下管、水分、脐中各五十壮三报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五十壮,中极五十壮。
上从鸠尾下第一行皆得百壮,以此为大率。自外诸穴,或中病乃止,或取随年壮,以意商量也。
头维、脑户、风府、丝竹空、下关、耳中、螈脉、人迎、喑门、承泣、经渠、脊中、气冲、鸠尾、地五会、阴市、阳关、乳中、泉腋、伏兔、承光、天府、白环俞、石门。(女人忌灸。)
上二十四处,禁不可灸,大忌。
上关、左角、乳中、鸠尾、五里、承筋、复溜、颅息、缺盆、脐中、神庭、云门、伏兔、三阳络、然谷。
上十五穴,禁不可刺,大凶。
玉枕、维角、睛明、舌根、结喉、胡脉、天窗、神符、巨览(一作觉)、血海、足太阴、丘墟上十二穴,无病不可灸刺。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针灸宜忌第十
论曰:凡欲针灸,必先诊脉,知医须看病者行年、本命、祸害、绝命、生气所在,又须看破除开日,人神取天医,若事急卒暴不得已者,则不拘此也。既得吉辰,当知忌穴。乃以绳量依图朱点并疏患穴及壮数,然后用心乃疗之,则无不愈矣。其分寸法,取病患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寸,宜忌等列之如下:治病服药针灸法诀:凡针灸服药,皆须审知病患生年月日,推其行年游宫,生气绝命讫,乃处断之。
旧法:男避除,女避破。又男忌戊,女忌己。
假令木命人行年又在木,则不宜针及服青色药。
火命人行年又在火,则不宜发汗及服赤色药。
土命人行年又在土,则不宜吐及服黄色药。
金命人行年又在金,则不宜灸及服白色药。
水命人行年又在水,则不宜下及服黑色药。
凡医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病患年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矣。
凡入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尽日治病,令人长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针刺出血服药及灸,不出月,凶。
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日灸刺大凶。
壬辰,此一日大忌针灸。
甲辰、己巳、丙午、丁巳,此日男子特忌针灸。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此日女人特忌针灸。
丙子、壬子、甲子、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以上日切忌针灸。
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二日后肾。
上以前日,并不得治疗,凶。
凡五脏王时,不得治及针灸其经络,凶。
凡春左胁,秋右肾,夏脐,冬腰。以上人神,皆不宜针灸。
凡五辰、五酉、五未等日及八节先一日后一日,皆不得针灸。
建日申时头,除日酉时膝,满日戌时腹,平日亥时腰背。定日子时心,执日丑时手,破日寅时口,气日卯时鼻,成日辰时唇,收日巳时足,开日午时耳,闭日未时目。
上件其时并不得犯其处杀人。
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及脚 ,四日腰及髀,五日中齿舌根咽悬壅及足指,六日手小指少阳及脐下,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一云脚,九日尻尾手阳明,十日腰眼及足拇指,十一日鼻柱及眉,十二日面发际,十三日牙齿,十四日胃管咽喉足阳明,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气冲及胁,十八日股内及 肠,十九日足趺足下及项,二十日膝以下(一云内踝及膊),二十一日唇舌足小指,二十二日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二十三日肝俞足趺两腋,二十四日足阳明两胁及小肠,二十五日足阳明心腹(一云膝足),二十六日手足胸,二十七日膝骨踝(一云膝肩脐膈下及两足并阴囊中),二十八日内踝玉茎(一云阴中及耳颊),二十九上人神并须依之,吉。
肝神丁卯,心神庚辰,肺神癸酉,肾神庚子,脾神戊巳。此五神之日,特须避之,余日不假避讳也。余以此论为得之近矣,必须依而行之。余者猥碎,徒费辞难领,固非君子之言,诸月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血忌: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午、子(忌针灸)
月厌: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忌针灸)
四激: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忌针灸)
月杀: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忌针灸《千金》法不同)
月刑:巳、子、辰、甲、午、丑、寅、酉、未、亥、卯、戌(忌针灸)
六害: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忌针灸)
天医: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宜寻医取药呼师)
上呼师宜天医上来疗病吉,若刑害上来及针灸大凶。
又行年天医法:人年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医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丑申。
推岁天医法:常以传送加大岁太一下为天医。
推月天医法: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鬼道传送,下为天医。
避病法:以小吉加月建癸明下为天医。
疗病法:以月将加时天医加病患年上疗之,瘥。
日天医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医卯亥丑未巳。
行年人神所在法:年一岁,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神在心辰。
年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神在喉卯。
年三岁,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神在头寅。
年四岁,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神在肩丑。
年五岁,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神在背子。
年六岁,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神在腰亥。
年七岁,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神在腹戌。
年八岁,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神在头酉。
年九岁,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神在足申。
年十岁,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神在膝未。
年十一岁,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神在阴午。
年十三岁,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神在股巳。
十日人神所在:甲日(在头),乙日(在项),丙日(在肩臂),丁日(在胸胁),戊日(在腹),乙日(在背),庚日(在膝),辛日(在脾),壬日(在肾),癸日(在足)。
十二日人神所在: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卯日在鼻(一云在脾),辰日在腰,巳日在手(一云在头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一云两足心),申日在头(一云在肩额,又云在腰),酉日在背(一云在胫),戌日在颈(一云在咽喉),亥日在项(一云在臂颈,又云两膝)。
十二时人神所在: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一云在目),卯时在面(一云在耳),辰时在项(一云在口),巳时在乳(一云在肩),午时在胸胁,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膝(一云在背脾),戌时在腰(一云在阴左右),亥时在股。
上件人神所在血不可针灸损伤,慎之慎之。
文中缺漏字为生僻字,如需阅读完整版可购买京东正版书籍《千金翼方》阅读学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