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痘证分类
痘证之种类,据方书所载,都凡百余种,各有专名,然繁杂无富,反是以淆学人之志,惑病家之心,兹择要述之,庶免此弊:曰痘疔,此由感时行疫毒,发生于诸痘中,其形独大,或黑或白,或先紫后黑,如疔疮状,色黄者亦号痘母,其在痘初来者,多见于头面,中间来者,多生于腹背, 后来者,多生于足股。一经现出,则诸毒不能宣发,痘疮不能成浆,故为恶候。治法宜于初见紫黑独大之点时,即以银针刺破,吸尽黑血,然后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复视,若再硬胀,仍然刺破,以前药敷之,必转红活方已。若针挑不动,手捻有核,则为已成,须用针从四边刳开,以小钳钳出,其形如疔,有半寸长,拔去后,仍以前药敷满疮口。 曰臭痘,痘疮之有臭气者,由火迫所致。然阳明之毒,因此而泄,故臭而红活,脓血流溢者,臭而不燥不痒者,臭而皮肉不黑烂者,臭而口无恶气者,皆非死证,宜用芫荽、艾叶烧烟,辟其秽气,并用升麻汤加紫苏揩挹其臭处,内服定金汤,自获安全。 曰干皮痘,痘之形微红而干枯带黑者,此由气少血枯所致,急宜调补气血。 曰白浆痘,痘之初起发时,其顶即有白浆者,以挟疫疠之气所致。初起宜刺出其浆,若遍身如此者难治。 曰水晶痘,痘之色似芦花者,此由气血两虚之故,急宜大补。曰空仓痘,痘之外似肥满而中实干枯,无脓血者,由于气盛而血亏,或以前又失于解毒,致毒火内炽。宜用川芎、黄 、白芷、牛蒡、肉桂各八分,归身、鹿茸各二钱,大生地三钱,白术一钱,穿山甲四分,连进二服,俟有浆脚,乃去牛蒡,而以补血为君,补气为臣,其浆自足。曰四围痘,痘起发之际,四畔有小痘攒簇,或形如粟米者,此痘不待灌浆,即加瘙痒而死。曰咽关痘,此痘与锁项痘无异,锁项痘病在环绕,而咽关痘病在攒簇。曰锁项痘,痘之连串环绕于项者,治法与咽关痘同。宜于见点之初,即用清金攻毒饮,并以胭脂膏贴之。此由肺热所致,若咽哑呛水,于法为不救。曰血痘,痘之初出红紫如朱笔点于周身者,此内根已腐,外苗必萎。曰两头痘,痘之见标于胸以上脐以下,中间则一粒俱无者,此由寒毒壅盛,气血相离,不能交会,故阳参于上则头面多,阴滞于下则腿足密,宜于见点时急用生黄 、当归、赤芍、桔梗、防风、荆芥、续断、白芷、山楂、木通,黄豆三十粒并煎服,至中间痘出,方可无虞。曰瘟痘,瘟痘起发时不语昏睡,不知饮食,手足牵掣,早出晚没,宜急按证治疗,而以解疫毒为主。曰逆痘,痘之上身少而下体多者。曰样痘,痘之由他人传染者。此外又有“水痘”一种,由风热郁于肌表而发,初时发热,由红点而变水泡,顶色白亮,脚根散大,有红盘,浆色浅白,顶无痘眼,皮薄色娇,不似正痘之根窠圆净紧束,且自见点至起胀灌浆结痂,止于五六日之间。此由邪气轻浅之故。
惟热甚不解,二便秘涩,烦闷不宁者,宜用大连翘汤。近时种牛痘后而再出痘者,多为此种。有“痘夹丹”者,由血热所致。色红紫者为极热,色白者为痰湿,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发而痘后见者,宜紫草、升麻、牛蒡、蝉衣、川芎、荆芥、防风、桔梗、干葛之属,升提发散之;痘出三四日而后见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荆芥、犀角、紫草之属,以凉血解毒;挟痰湿者,酌用前胡、紫苏、半夏、陈皮之属。有“痘夹疹”者,其先见疹而中夹粒似水痘者,此为正痘。因疹出时耗去荣血,故白似水痘,但宜发散疹子,则疹散而痘自齐。痘初起时即见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发疹,疹出即解,自可两安。痘疹并见,又兼发斑者,总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
按之痘中夹疹,昔称二虎蹲栏。盖痘多宜补而不宜泻,疹多宜泻而不宜补,故同时并见,最宜审慎将事者也。
附方
(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砂 白矾 朱砂 食盐如法制,研细末。
(二)定金汤 治臭痘。
黄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生地 茯苓 甘草 白芷 防风 荆芥 升麻加芫荽一握,白银一块,灯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饮 治疫喉腐烂,锁项咽关诸痘。
生地 茵陈 黄芩 鲜石斛 犀角 石膏 枳壳 紫草 人中黄 麦冬 马勃加蜜炙枇杷叶。
第六节痘后证治
痘证证前施治合法,痘后余恙,可以尽无,所患者不过虚。
则调补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则痘后余恙滋多。兹择要述之如下。
一痘后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后愈甚者,此脾胃气虚,宜七珍散补之。又痘前能进食,痘后又骤加,以致恶食不食者,此脾虚伤食也,宜木香大安丸调之。
一痘后唇不遮齿者,此由气血两虚,急宜大补,否则必成慢惊之证。
一痘后自汗盗汗者,此由卫气弱荣血热所致,宜保元汤、当归六黄汤间服,兼服败蒲散。
一痘后咳嗽者,此肺中余邪未尽,宜甘桔汤合泻白散,加马兜铃等清之。有鼻渊者,宜用丝瓜藤烧灰吹之,内服丝瓜、黄芩、栀子、牛蒡、甘草之属。
一痘后呕吐者,此证多由余热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宜益黄散。凡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胸中,然后吐出如射,面色带赤,手足心热,居处喜凉者,此热吐也,宜橘皮、生姜、竹茹之属。至伤食而呕,闻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润,忽尔作痛,喜用手按摩,此为虚宜培补。至于伤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泄泻者,能食、口渴、脉盛为热入大肠,宜黄芩汤加川连。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之属。
一痘后吐蛔者,由热毒聚于肠胃而蛔不安也,宜黄芩汤加半夏、乌梅、川椒之属。
一痘后手足拘挛,屈伸不便者(与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气血不能荣养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茯苓,加川断或川乌之属。
一痘后出血者,此因余毒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后痘发热、乳肿、发痈三症,虽似轻恙,最为难治,忽视之,每成危证。发热由于余热留流。
凡病后余热最不易退,痧痘之后为尤甚,治宜分别虚实。凡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渴者,此实热也,宜先用四顺散之属,以解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以解表热;凡大便不闭,小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进者,此虚热也,宜保元汤加知母、麦冬,甚则可加干姜附子.浮肿多由虚而脾气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难下,当理气为主,宜人参五皮散。其有感湿而肿者,多足下先肿,其形光亮,按之有窝起,好饮而小便赤涩,当健脾利水为主,宜用苍术、木通、浓朴、车前、滑石、瞿麦、泽泻、猪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属,俟小便自利,其肿自消;因感冒而肿者,多头面先肿而身热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车前、防风、大腹皮、甘草、姜、葱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肿自退;因血不行而肿者,其皮;肤之内,隐隐皆有血路,当活血为主,用四物汤加人参、陈皮、香附、木通、茯苓。总之,浮肿一证,初起能表则表,继则以五皮汤为主方,而至浮胀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虚,宜培土健运为主。发痈由于痘疮余毒,留藏经络,失于解利,外不得泄于皮肤,内不得入于脏腑,致东流西注,一有着处即成痈毒,多生于肌肉空虚处,或肢节动摇处。毒浅者,只生结核疮疖,毒重者,头项、胸胁、手足、肢节一齐 肿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轻则溃筋脱骨,为残废之疾,重则竟致死亡。治宜人参败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肿而不溃者,气血两虚宜托,已成脓者宜清解,溃后宜清补兼施,而溃后不愈,则培土健运扶气以使其收敛。至于详悉治法,则宜参考外科医籍也。
附方
(一)七珍散 开胃养气,温脾进食。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山药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 治脾虚食积,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 黄连 陈皮 白术(各三钱) 枳实 山楂肉 连翘神曲 麦芽(炒) 砂仁 莱菔子(各一钱五分)
(三)当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炒,二钱)
(四)败蒲散 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烧存性)
研细末,乌梅汤下。
(五)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陈皮 青皮 诃子 甘草 丁香(六)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方见本章第四节。
(七)人参五皮散 治痘后浮肿,由于脾气不行者。
人参 大腹皮 陈皮 桑皮 姜皮 白术 茯苓皮 官桂 麦冬 木香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第一节惊风概说
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第二节急惊概要
一、急惊起源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 ,抽搐无定;风循脊背,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二、急惊病理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昔人所谓木旺无制,金气不伸也。因肝升之太过,故热势上炎,病多面红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权,故关窍不通,邪无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脑府,中烁肺胃,当其初起之时,邪循太阳之经,故多恶寒项强,寒热无汗,继则由少阳而转属阳明,或径袭阳明之经,故或由发热恶寒而渐见壮热,或骤见壮热不清之证,此时虽有汗出,邪已内传,故患是症者,恒多有汗而热不解者。邪既内传,肝升风动,轻者痰升呕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 ,心君为蒙,故患是症者,恒见发热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语之状也。至于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目窜或痉,则以太阳经脉所属,由目内 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络肾,下属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此诸证状之所以叠现也。剧者太阳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趋愈深,热势不退,津液告竭,神气不续,终至虚脱。轻者邪从汗解,热从溲泄则霍然以愈。此急惊风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惊症状
小儿初起,有恶寒微热之象,继则骤然四肢抽掣,牙关紧闭,项背强硬,渐至壮热无汗,面红目赤,痰升气促,此急惊风也。甚者头痛如劈,起卧不安,角弓反张,手足厥冷,其间或兼呕吐,或兼泄泻,或大便坚结,或小溲不利,则因人而互异,亦有仅见搐搦之状,而无口噤反张之象者,则感寒、伤风、痧痘将发每多有之,非急惊风也。急惊风最重之证,状见目睛翻转,手足挛急,头反至背,口噤不开者,多属不救。此急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急惊治法
急惊风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则急惊风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热平肝而已。昔贤有云:小儿急惊,属肝木风痰有余之症,宜平肝镇心,驱风消痰,降火势,清内热。寥寥数字,亦足以尽急惊风之治法也。惟病有浅深,治有先后,初起宜发表以祛邪,寒重则辛以兼温,热重则辛以兼凉,继则热势内盛,宜内清外澈,表里并治。重证神昏痉厥,宜平肝镇心;危证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此其纲也。至于自始至终,病变繁复,临机应变,则有下列诸法:(一)初起表邪颇重,形寒,热不壮,手足抽掣,项强或头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汤。
(二)初起发热恶寒,惊风烦闷,痰热作搐者,宜参苏饮。
(三)惊风一二日,寒微热甚者,宜葛根汤去麻黄、生姜之辛温,易豆豉、葱白之辛凉。肝胆热甚,心肺受灼者加黄芩;热而作呕者,加竹茹、黄连;湿滞身重者加苍术、茯苓。
(四)惊风形寒壮热,便阻腹胀,抽掣口噤,表里俱实者,宜防风通圣散。寒热如疟者,宜达原饮;
疫疠之气,流行颇盛者,酌加玉枢丹。
(五)惊风数日,壮热欲狂,大便秘结者,宜用调胃承气汤。热盛口渴,灼筋成痉,不宜遽下者,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六)惊风发表祛邪无效,其人血虚内寒者,手足冷,脉迟细,宜当归四逆汤。其人体实者,汗出不解,内热仍蒸,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七)惊风角弓反张,神识似明似昧者,宜栀豉汤中加开郁发表之剂,热重者再加清热之剂。
(八)惊风昏厥者,宜辛凉解表,清凉退热,加羚羊角以平肝镇心。痰多者加鲜菖蒲、竹茹;便坚者加天花粉、栝蒌;血热者加鲜生地、犀角;邪重势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
其他开泄之剂如至宝丹、紫雪丹之类,解毒之剂如玄参、板蓝、菊花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九)抽掣略减,神识略清者,宜天麻、钩藤以熄风镇痉,生地、丹皮以养血清热,羚羊、白芍以清热舒筋,玄参、麦冬以养阴退火,他如石决明、西洋参、知母、石斛之类,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惊搐搦之时,不可把持不令动,宜放卧地上,任其动作。
(十一)病后余邪不清,血中有热,朝凉夜热者,宜青蒿鳖甲汤清之。其有急惊重证,侥幸得愈,往往筋络偏废或变成痴呆者,终身不治。至于用药大体,初起不可轻易即用走窜开泄之剂,病之中期,不可过用消导攻下之剂,病后不可过用滋腻之剂,此其大端也。
附方
(一)通关散 治小儿惊风搐搦,关窍不通。
天南星(炮) 僵蚕(炮。各一钱) 麝香(少许) 猪牙皂角(一枚) 赤脚蜈蚣(炙,一条)
共研细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 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绞,气闭神昏。
灯芯灰(一两) 羊踯躅(三钱) 北细辛 蟾酥 牙皂(各二钱) 牛黄 梅片 麝香(各一钱)
共研极细,瓷瓶紧装,毋令泄气,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得嚏则生。
(三)嚏惊散 打嚏,醒睡,急救卒死。
半夏(一钱) 猪牙皂角(五分)
研为末,每用如一豆许,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四)葛根汤 治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利,或呕,或小便少,或发热无汗,或喘满不食,或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五)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惊风烦闷,脘闷呕恶,痰热作搐,咳嗽气逆,涕唾稠粘,脉弱无汗。
人参 紫苏梗叶 干葛 前胡 半夏 赤苓 枳壳 陈皮 桔梗 甘草 加生姜 大枣(六)防风通圣散 治一切风湿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粘,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 ,惊狂谵妄,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酒炒) 大黄(煨) 苏薄荷叶 麻黄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滑石 生甘草 荆芥穗 白术 栀子 加葱白 生姜(七)达原饮 治时疫邪气,初犯募原,及疫疟壮热,多汗而渴者。
黄芩(钱半) 甘草 白芍 浓朴 草果(各一钱) 知母 槟榔(各二钱) 加生姜 大枣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葱白等,可量证酌加。
(八)玉枢丹 治一切喉毒,时痧时疫。
山慈菇 五倍子(各二两) 大戟 千金子(去油用净末,各一两) 蚤休 雄黄(各五钱) 麝香(三钱)
共为末,每服三五分。
(九)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证汗后恶热,谵语心烦,中满脉浮者。
大黄 甘草 芒硝(十)白虎汤 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及中 烦热而渴。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十一)栀豉汤 开畅胸膈。治虚烦懊 。
栀子 豆豉(十二)至宝丹 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三)紫雪丹 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四)青蒿鳖甲汤 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十五)礞石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结核异证。小儿急惊热痰上潮,阻塞欲死。
青礞石( 飞) 沉香 百药煎 川大黄 黄芩共为细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
(十六)已风丹 祛诸风,退惊。
天竺黄 防风 钩藤 白僵蚕 干全蝎 白附子(各五钱)
研第三节慢惊概要
一、慢惊起源
庄在田曰:慢惊之症,小儿吐泻得之居多,或久疟久痢,痘后疹后,或因寒食积滞,过于攻伐伤脾,或禀赋本虚,误用凉药,或因急惊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虚极生风,皆可致此。江笔花曰:俗所称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面色青白,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惊吓也。是可知慢惊起源,由于内虚,与急惊之为实证迥异。
故急惊因关窍不通而噤口切牙,慢惊则因阳衰阴僭而噤口切牙;急惊因邪循脊项而角弓反张,慢惊则因脊脑亏乏而角弓反张;急惊因热侵筋络而四肢抽掣;慢惊则因筋络空虚而四肢抽掣,急惊因肝热生风而两目扇动,慢惊则因肝虚生风而两目扇动;急惊因热痰阻滞而喉中鸣响,慢惊则因津液化涎而喉中鸣响;急惊因热深厥深而四肢作冷,慢惊则因阳气衰微而四肢作冷;急惊因协热下利而大便溏泄,慢惊则因脾损火衰而大便溏泄。虚实之分,至为判然也。又小儿惊风,有一起即为慢惊者,多为吐泻及疟、痢、痧、痘之后,元气不复所致;有一起为急惊而转成慢惊者,多由其人先天不足,邪无所制,渐成内伤所致,而误治所致者,亦不在少数也。
二、慢惊病理
小儿慢惊之起源既明,则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阳不运,心肝交疲,神衰气怯,内虚生风诸端是矣。故慢惊之为患,不在病邪之内侵,而在正气之微弱。若正气得能渐长,病邪自归消灭,正气不能伸张,病邪必永无衰歇之日也。其间病势虽有似于急惊者,然虚实之辨,究有不同,试比例言之:急惊之噤口切牙为关窍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出则其噤可减,慢惊之噤口切牙为阳衰阴僭,故其噤时而自松,并非关窍不通,搐鼻常能喷嚏;急惊之角弓反张因邪循脊项,故反折痉急而有力,慢惊之角弓反张,因脊脑亏乏,故牵引柔弱而无力;急惊之四肢抽掣因热侵筋络,故动作较疾而收引甚急,慢惊之四肢抽掣因筋络空虚,故动作较缓而牵引微搐;急惊之两目扇动因肝热生风,故其势迅疾,或上插或闪闪作动,慢惊之两目扇动因肝虚生风,故其势较缓,或斜睨或正圆直视;急惊之喉中鸣响因热痰阻滞,故热甚上潮则梗塞欲绝,慢惊之喉中鸣响因津液化涎,故其声如锯而无痰可豁;急惊四肢作冷因热深厥深,故必有壮热而口气秽浊,慢惊四肢作冷因阳气衰微,故多面青额汗而身体微温;急惊溏泄因协热下利,故泻下多臭秽而色黄,慢惊溏泄因脾损火衰,故泻下多完谷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虚实之迥异也。至于病至身冷汗粘,神识全蒙,是内伤至极,真阳外越,属不治之证矣。
三、慢惊症状
慢惊风之症状,初起多因吐泻之后,发热不退,睡卧不宁,渐见头昏脑胀,四肢抽掣,继则神昏气喘,眼翻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切牙,角弓反张,腹中气响,喉内痰鸣,虽口唇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额汗,四肢冰冷,或摇头吐舌,或眼合不开,或睡则露睛。若见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背直口噤,头摇唇缩,气粗痰响,面无润泽之色者,多属不救。此慢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慢惊治法
慢惊初起,证状尚未尽显者,仅见吐泻,时作惊状,治应和脾镇肝为主,宜惺惺散。或吐泻不止,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声漉漉者,宜汤氏醒脾散,惟全蝎、蜈蚣、冰、麝、金石之药,则宜慎用,其有势急不得不然者,则一用即止。随用四君子汤、理中汤之类为调治。痰声不降,虚实参半者,先用滚痰丸以治其标,次则仍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之调治。慢惊病进,现虚寒或假热之证象者,宜逐寒荡惊汤,甚者加进加味理中地黄汤。慢惊不已,脾土虚寒,阳气衰微者,宜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或加附子以回阳。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气亏损,驯至昏愦者,可急灸百会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儿禀赋日薄,体质日脆,倘遇慢惊,每多不救,故与其临病惊惶,毋宁慎之于吐泻方起之时,或感冒初起之时,谋诸良医,谨其医药之为愈也。
附方
(一)惺惺散 治小儿吐泻脾弱,内虚生惊。
人参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蝎(炙) 陈仓米(炒。各等分)
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二)醒脾散 治吐泻不止,痰作惊风,脾困不食。
白术 人参 甘草(炙) 陈皮 茯苓 全蝎(各五钱) 半夏曲 木香(各一分) 白附子(炮,四个) 天南星(一个) 陈仓米(一百粒)
研为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四)理中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五)礞石滚痰丸 见本章第二节。
(六)逐寒荡惊汤 凡因风热不退,及吐泻而成者,总属阴虚阳越,必成慢惊,非感风寒可比,故不宜发散。治当培元固本,引火归元,先用辛热冲开寒痰,再进温补。
伏龙肝(三两) 丁香(十粒) 炮姜 胡椒 肉桂(各一钱)
研匀,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黄汤 助气,补血,却病,回阳。治小儿精神已亏,气血大坏,形状野狼狈,瘦弱至极。
熟地黄(五钱) 白术(土炒,二钱) 党参 当归 炙黄 破故纸酸枣仁 枸杞子(各二钱) 炮姜 萸肉 炙甘草 玉桂(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红枣三枚,胡桃肉二个,用灶心土二两煎水煮药,加附子五分,煎水掺入。泄泻不止,一二剂后去当归加丁香六分,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
(八)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胸满腹胀,大便溏泄等证。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制。各二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加生姜 大枣(九)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瘫痪,妇人血风,小儿惊风,痰盛泄泻。
半夏(七两) 天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头(去皮脐,五钱)
生研为末,生绢袋盛之,于井水内摆出粉,以尽为度,如法晒露,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惊风每服四五丸,薄荷汤送下。
(十)灸百会穴法 治中风,偏风,口噤,言语謇涩,角弓反张,半身不遂,头风脑痛。
百会穴:属督脉经,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凹可容豆,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可二分,灸可七壮(衬以姜片,用陈蕲艾绒小团灼于其上,或针入二分,用艾绒烧灼针尾处)。
(十一)返魂丹 治小儿癫痫,潮发螈 ,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及诸病久虚,生风多睡者。
乌犀 水银 天麻 槟榔 僵蚕 硫黄 白附子 川乌 独活 干蝎 萆 肉桂 当归 细辛 防风 天南星 阿胶 藿香 乌蛇 沉香 槐胶 羌活 白花蛇 麻黄 半夏 羚羊角 陈皮 天竺黄 木香 人参干姜 茯苓 蔓荆子 晚蚕沙 败龟版 本 桑螵蛸 白芷 何首乌 虎骨 缩砂仁 白术 枳壳丁香 浓朴 蝉壳 川芎 附子 石斛 肉豆蔻 龙脑 雄黄朱砂 腻粉 麝香 乌鸡 狐肝按:此方为药队之奇兵,以多而杂相制取胜者也。
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